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把科普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經過多年探索,我國科普工作取得長足進步,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不高、科研人員科普動力不足、科普圖書引進多原創少等;與此同時,我國科普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科學教育如何從娃娃抓起、“互聯網+”時代下的科普何去何從等。針對這些社會公眾關注的話題,科技日報日前組織記者邀請專家剖析原因,採訪科普工作者現身說法,走進科研機構、學校和企業聽取經驗和建議,並推出“中國科普現狀解析”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的這句表述,這一個多月來一直是科技界、科普圈熱議的話題。
有人歡欣鼓舞,但也有人擔心:科普被很多人認為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如何能與科技創新相提並論?
劉延東副總理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說,各省市縣本級財政科普投入要達到人均一塊錢,“這是一個基本要求,這半根冰棍錢要舍得投入”。但社會上也確實存在“半根冰棍錢”不舍得花的現象。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狀況到底如何?科學素質與整個國家的創新發展是何關係?科技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和歐美差20餘年
“公民科學素質不高仍然是我國創新發展的明顯‘短板’,離中央的部署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距離。”主管我國科普工作的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尚勇對目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的水平如此評價。
按照現在國際比較通用的米勒公民科學素養測評體系進行的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6.2% ,也就是說每100人中有6.2人具備科學素質。這一水平相當於歐美20多年前的水平。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錢岩介紹說,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即所謂的“四科兩能力”。在調查中公民科學素質的高低通過作答一套系統的問卷來體現。
我國目前已將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10%的目標寫入了“十三五”規劃。“但即使到2020年我們成功實現了這一目標,也只是跨過了創新型國家的最低門檻,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甚至30%的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楊文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創新指數全球排名位列18,但科學素質排名在30多位。如果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得不到大幅提高,肯定會拖整個國家創新發展的後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