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四位在紐約工作的青年建築設計師和他們推出的“曼哈頓中國城,另一種可能”建築展。 |
中評社香港7月5日電/美國曼哈頓華埠是北美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歷史最悠久的華埠之一。從19世紀開始,這裡便是衆多華裔移民到美國後的第一個栖身之地。但過去半個多世紀裡,曾有多次針對華埠的大規模市政改造計畫,這些計畫分別在1950年、1976年、1981年等年份提出,所幸這些計畫都沒能付諸實施,也讓今天的人們有幸看到華埠多年來基本沒有多大改變的格局和風貌。
據美國《僑報》報道,但如果這些計畫真的被付諸實施,今天的華埠又會是怎樣一副光景?幾名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和紐約普拉特研究所(Pratt Institute)的青年華人設計師當地時間30日特地在市政府附近的One Art Space推出了一個特殊的展覽——“曼哈頓中國城,另一種可能”,將歷次華埠改造規劃的圖紙進行少量的藝術加工,標上一些代表性的店面和樓宇,讓參觀者自由對比和暢想,來品味華埠建築的今昔。這些改造規劃有的提議將華埠大部分拆除,僅保留幾個代表性的“門面”建築,有的則提議將狹窄的華埠街區全部改成機動車道,然後將臨街建築的二樓改造成“懸空”的人行道,想法可謂誇張大膽。
展覽的設計者——來自中國的李思敏、浦陳宇、陳子翊、宋潤普在展覽前言中表示:“我們認為,建築這門學問比起設計本身外,更重要的是掀開環境景觀與人們生活的面紗,尋找城市與生活間的邏輯脈絡。換句話說,建築不只是躍然於建築圖紙上的綫與面,更是一系列的學術探究。它能够串起城市裡各式各樣的不同的街區,學校,住宅,也能够解釋城市中的善與惡,明與暗。建築已不再只是水泥方塊叢林,而是提供城市裡每一個靈魂一個能够安心栖身的所在。”
四位年輕的設計師表示,這次建築展不只是為了探討紐約曼哈頓中國城的都市及建築型態,更是為了仔細探究歷史上三次大規模針對中國城與下東城的都市改造計畫提案,假想中國城在三次劇烈變革後的未來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