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現場:搶互聯網創新潮頭 北大教授開講
http://www.CRNTT.tw   2016-07-03 00:22:00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剛向兩岸學子介紹大陸互聯網發展(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北京7月3日電(記者 束沐)“第二屆兩岸大學生創客營”1日在北京大學開幕。7月2日下午,首屆創客營策劃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陳剛,為來自兩岸125所高校的約300名大學生,發表了一場題為《互聯網邏輯與商業模式創新》的專題講座。

  陳剛首先點出此次講座的主旨,他說這次授課主要是就大陸互聯網發展的情況與兩岸同學交流,核心就是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大陸互聯網會發展得那麼快?他回顧了互聯網在全球範圍的發展進程後指出,事實上,相對於互聯網在全世界的發展,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並不快,去年互聯網在大陸的普及率只有50%,還沒有台灣高,更不如美日韓。但大陸增長速度快,特點是使用基數極大。大陸互聯網使用者將近七億人。“人口規模的紅利,就是大陸互聯網高度發展的秘密”,陳剛說。

  “當今世界的互聯網發展,就看中國和美國。但大陸早期互聯網發展精英都是從台灣學來的”,作為互聯網研究專家,陳剛分享了他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互聯網出現改變了什麼”,他認為,互聯網時代的社會形態,和過去社會形態完全不同,這並不是局部的改變,而是進入了新的社會。今天社會,人們最熟悉的環境、教育以及行業發展都是工業社會的產物,工業社會的特點是從機器、從電力累積起來的,推動人類進入機器大生產的時代,大大地提升規模和生產效率,提供更多供給,並使人們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城市。因此,陳剛認為,工業社會下,大眾傳播的特點是規模化的傳播——廣而告之。“互聯網引起了社會變革,改變了傳播方式,過去是看報紙、雜誌、電視,聽廣播,但自從互聯網產生後,大陸的報紙行業基本上‘崩潰’了,絕大部分報紙處於虧損或瀕臨倒閉的狀態,讀者數量越來越少,電視行業的廣告收入也面臨斷崖式下滑”。他分析,這是因為在互聯網時代,傳播方式變了,網絡衝擊了原有工業社會體系內的媒體,互聯網就找到了他們的短處和軟肋,並且取而代之。

  “把大眾當做‘受眾’,只想著每天讓民眾接受,這種舊的思維方式已經不對了。”陳剛指出,互聯網改變了生活方式,傳統社會的市場被數字生活空間取代。互聯網以非常低的成本能夠跟每一個人交流,它打破了工業社會的地理空間限制,創造了全球時空一體化、超級規模化、以個人為主題的數字生活空間。他以阿里、騰訊的電子商務“網絡帝國”發展為例,指出馬雲能夠發展起電子商務的關鍵,在於他找到了大陸社會心理的關鍵點:對信用的疑慮,因此他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平台。“這並不是重大技術,但解決了大陸社會的心理問題”。

  陳剛介紹,在“工業4.0”時代,互聯網也改變了企業。“所有企業都要考慮規模化和個性化的問題。所有的創新和變革是被逼出來的”。他表示,在“中國製造2025”的總體規劃下,大陸將積極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和服務型製造業,中關村將變成真正的創業中心。講座結束後,陳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台灣青年學生普遍對大陸的互聯網環境不了解,所以有必要向他們做一個總體概況的介紹,這有利於促進台灣青年更好地了解大陸社會、更好地在大陸創業。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