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蔡若蓮:“本土”作教育資源 建立文化自信
http://www.CRNTT.tw   2016-06-26 17:25:05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激進反對派近來不斷以“本土主義”為名,煽動年輕人對內地的不滿情緒,以“本土”之名行分離之實。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會長、福建中學(小西灣)校長蔡若蓮指出,教師應拆除現時對“本土”論述中摻雜的政治和情緒化的部分,還原“本土”根本,以及健康理性地把“本土”作為教育資源,建立文化自信。其他講者也認為,教育工作者要讓學生了解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以及認識自己的根源。

  香港教師會昨日舉行“全港教師周年教學研究大會”,探討教師應如何應對“本土思潮”及學生教育問題。蔡若蓮在研討會上表示,就她觀察,現時“本土”論述摻雜了很多政治訴求和過度情緒化的部分,這些都是對“本土”論述的“僭建”,而這些“僭建”導致激進思潮產生,有人想像香港是“民族”,圖謀在制度和關係上與內地完全切割。蔡若蓮指,這是危險的死胡同。

  她指出,過往10年的普遍現象,是很多學生和老師不曾往內地,對國家認識支離破碎,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令一些港人產生危機感,演變成對原有優越感的“守護”和對內地的排斥,長此下去,將對香港發展造成嚴重傷害。

  蔡若蓮認為,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拆除“本土思想”“僭建”,還原“本土”根本。“月是故鄉明”是人之常情,任何以“本土”之名而製造的排外、極端暴力,都不是真正的“本土”,應健康理性處理對“本土”的感情,並把“本土”作為教育資源,建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教界應助建制度文化自信

  她續說,語言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做好語文教育,積極研究地區歷史,挖掘“本土”特質,保留嶺南文化,轉變為學習資源。

  劉智鵬倡教師釐清兩地關係

  另一講者、香港嶺南大學華南及香港歷史研究所主任劉智鵬認為,激進的“本土思想”的興起及旺盛,源於國史教育不足。他指出,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實行“去中國化”,尤其體現於教育,回歸以後仍把香港歷史和國家歷史分開,以致香港很多年輕人視中國為“別的國家”。他強調,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課堂上交代清楚香港與內地的關係。

  梁炳華:應助學生了解港人成分

  國民教育學會會長梁炳華就指,過去進行古蹟調查過程中發現,香港居民一直在不同時代遷入,但從未出現排斥外來人情況。但現在很多年輕人,有些初中才移居香港的人,就說自己是“本土”,更使用“捍衛”等激進言辭,令人十分擔心。教育工作者應該幫助學生認識根源,知道祖先如何來到香港,以及了解香港居民成分。

  高家裕籲港人多了解國情

  香港校董會主席、香港教師會副會長、中國知識學會會長高家裕表示,香港從來都是中國一部分,遷入香港的內地人,根源和中華文化不可分離,語言風俗習慣很多同廣東地區相同。他呼籲港人放開懷抱,多了解國情,以及客觀看待所有問題。

  何漢權:回歸後忽略國史教育

  香港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風采中學校長何漢權指,全港現時只有5,000多名學生讀中史,主要問題是回歸後教育局推行通識教育卻忽略國史教育。

  目前舉“龍獅旗”的所謂“本土派”,根本不了解過去近百年國家所受到的侵略和屈辱,愧對過去為捍衛國土而犧牲的先烈。

  來源:香港文匯報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