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自身籍貫 促進孩子認知
拉曼大學中文系講師兼檳城寫作人杜忠全指出,當初推廣的“講華語運動”,就是衝擊方言的開始。
他說,在80年代初推行的“講華語運動”對方言的衝擊相當大。“其中就是在學校內不可用方言溝通,不然就是罰錢,因此可見對方言的影響其大。”
他直言,當初所提倡講華語運動是一個錯誤的開始,而現在也只能够繼續做出維護方言的舉動,這也證明有“消滅容易,恢複困難”的道理存在。
他說,若要把方言繼續保存下來,現代的父母掌握自己籍貫的意識一定得存有,而且現在有許多籍貫會館都舉辦各類的活動,促進孩子對方言的認知。
轉換小家庭制 華語替代方言
現代家庭漸漸轉換成小家庭制,已很少與長輩一同居住,這也是導致年輕人少說方言的原因。
杜忠全指出,70年代前,許多家庭多數是以大家庭式共住一屋,所以孩子及孫子們都在方言的世界中長大,也會自然地以自身籍貫方言與長輩們溝通。
“不過,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大家庭都漸漸轉變成小家庭制,搬出外面各自生活,都已經很少與父母或祖父母會面溝通,周末才有時間回家。”
他坦言,基於現在年輕人都受過教育,加上許多也已經跨籍貫結婚,因此華語或英語成為了家庭的溝通語言。“這也是父母彼此在家都不說方言,所以現在的孩子就缺乏了接觸方言的機會。”
他表示,方言是家庭式語言,華語則是媒介語言,包括跨籍貫也是使用華語來互相溝通。“方言同時也是生活語言,所以方言并不能够通過學校教育教學,所以一旦華語變成家庭語言,那方言就會被砍斷。”
他舉例,現在去中國大陸,那里許多的人民還是用自身籍貫方言溝通,但是面對外省人時,就會以普通話(華語)溝通,所以他相信華語與方言是可以并存,而且補救方言必須從現在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