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日喀則市薩迦縣縣城的薩迦寺,是擁有悠久歷史、遠近聞名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然而,過去由於縣城旅遊環境及配套設施較差,這裡是遊客“到此一遊”就走的“過境地”。
近年來,上海第七批援藏隊以薩迦古城保護開發為統攬,先後投資6800餘萬元,建設打造了八思巴文化廣場、旅遊綜合服務區、薩迦北寺遺址遊步道及景觀台等一批設施、景點,如今,薩迦寺由孤立的景點被打造成一個4A級景區,完成了從過去的“交通過境地”向“旅遊目的地”轉變。
依託青藏鐵路,一些世世代代靠傳統產業謀生的青藏高原農牧民,在政府的引導下紛紛轉變觀念,當導遊、辦“藏家樂”(旅店和餐館)、銷售土特產品和民族手工藝品,吃上了“旅遊飯”。
在西藏納木錯國家公園景區,納木錯村329戶村民幾乎家家都在從事旅遊業或者相關產業。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小扎西說,納木錯村地處純牧區,而如今,從事旅遊業的牧戶年收入最高的達50多萬元。
位於西藏江孜縣班覺倫布村的帕拉莊園,曾是舊西藏十二大貴族莊園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舊西藏貴族莊園。如今,生活在班覺倫布村的村民,大部分都曾是在莊園服苦役的農奴和他們的後代。
莊園解說員、32歲的村民普布次仁說:“青藏鐵路通車的這十年,到莊園來參觀的國內外遊客一年比一年多。我現在每月的工資有4000多元,村裡很多人靠旅遊收入蓋起了藏式小樓。”
在西藏、青海兩省區,像納木錯和班覺倫布村民一樣參與旅遊業的農牧民越來越多。據統計,2015年,僅西藏從事旅遊服務的農牧民就接近10萬人,年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
與此同時,在旅遊產業的帶動下,藏族的唐卡、泥塑,青海土族的盤繡,撒拉族的刺繡等,這些青藏高原傳統民族工藝和特色產品也揭開“神秘面紗”,走下高原、走向全國,促進了高原農牧民的增收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