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吳懷中:“安倍路線”下中日磕碰博弈是常態
http://www.CRNTT.tw   2016-06-22 10:34:01
 
  第一,在東海和第一島鏈的海空域,雙方確有爆發不測危機的可能性。由於中日兩國關係的特殊性,突發事件及緊急事態有可能使雙方政府退無可退,導致事態失控、衝突升級,甚至演變為大規模武力衝突或戰爭。所以,需要切實推動落實中日海空聯絡及危機管控機制。至於“日本陰謀論”和“島國冒險性”,即日本在第一島鏈和東海引發衝突,利用日美同盟拖美下水,引發中美衝突並使中國崛起進程被打斷等的相關圖謀,在當代條件下不太可能實現。明確的外在因素,也極大地制約了這一情況的發生:(1)日本的經濟因此將遭受極大影響,陷入混亂和蕭條,所謂“損人不利己”。(2)安倍對華的真正想法,並非要早打、大打,而是總體要均勢、局部抗得住。(3)安倍要出手,需有美國的堅定後援與支持,但中美之間接近於形成“雙重相互確保摧毀”,美國也不會輕易被日本拉下水。(4)中國已具備足夠的、日本難以承受的反制與反擊能力,日本若挑起戰端,已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免受巨創、脫身而退。

  第二,日本的“軟制衡”與“干擾消耗戰”的長期危害性可能更大。這主要有三種情形:(1)對華展開圍繞體系與秩序的較量。日本以中國不“遵規守則”為理由,以“民主國家”同盟或海洋國家聯盟的方式,展開圍華、制華之策;或者,阻擾或消極抵制中國發起主導的地區合作倡議,另起TPP等機制,反對中國主導的規則建構和秩序建設等。(2)推動緊盯中國的惡性經濟競爭。日本調整投資方向、轉移製造業基地,擠壓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位置,侵蝕中國產業國際市場份額,增加中國“走出去”以及實施“帶路構想”的成本。這關係到中國的轉型升級動力強弱,以及在亞洲地區的立身基礎和戰略資本。(3)開展國際宣傳及負面報道,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和聲譽,長期損耗中國崛起所需的軟實力基礎。

  當今時代,比起傳統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機制與規則構建、國際話語權等,更能影響一國崛起進程。以上三點軟制衡舉措,使得中國的崛起過程難度系數增加,在實現預定目標的過程中需要付出比設想多的資源和國力。最終使中國成為一個大而不強、未富先衰的非發達大國,這可能被日本認為是符合其國家利益的格局。並且,日本政治精英及統治集團,可能在較長一段時期,在戰略和安全上決意要和中國對峙、纏鬥的意志並不薄弱。中國不應低估日本決策層及政治精英的堅韌性及戰略忍耐力,在面對周期性崛起並強大的中國、自己處於一定的劣勢時,日本並不缺乏周旋與博弈的歷史經驗、政治智慧,也不乏戰略忍耐與實用主義的靈活手段,甚至主動設計、積極經營的意識。安倍笑臉式“兩面人”的兩手做法,即是明證。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