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政治的“本土化”與兩條基本路線
http://www.CRNTT.tw   2016-06-19 00:10:19
民進黨不要得意於一時之勝,國民黨也不必糾結一時之敗。
  中評社╱題:台灣政治的“本土化”與兩條基本路線 作者:張磊(北京),北京市台辦研究室副主任 

  短期看,民進黨經過包裝的“本土化”政策組合拳確實奏效。但是,解讀台灣政治不能看一時之局,而要放寬歷史的視野。真正並最終決定台灣前途命運和各政黨命運的是兩岸關係定位和路線。從“自然台”到“最終統”中間可能存在漫長的“過渡期”,“一中”原則和“化異聚同”是保證兩岸在“過渡期”實現和平發展與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基石。

  近年來台灣政治背後的運作路線

  2014年“3.18學運”後,民進黨氣勢如虹,一路高歌猛進,接連拿下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2016年“大選”和立委選舉,實現了全面執政的目標。

  民進黨之勝與國民黨之敗,除了通常分析的原因,如民進黨抓住了階級問題、認同問題和年輕人問題,派系整合成功,選舉策略合理;國民黨執政不力、社會問題層生,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內部不團結、候選人出現問題,沒有培養起年輕人,中生代和新生代力量薄弱等因素。其實,可以在上述問題的環境中,進一步抽象出民進黨之勝和國民黨之敗的基本問題,也是政黨路線和策略的基本問題,即“本土化”問題。

  民進黨勝在所謂的“本土化”。在當前台灣的社會氛圍下,針對民怨特別是年輕人的不滿和世代特點,民進黨偷換概念,成功從“自然台”過渡到“天然獨”,把自己塑造成台灣人、台灣意識和台灣認同的代表,本土利益的代言人。蔡英文“成為”台灣人的“當家花旦”。而國民黨被貼上標籤,成為大陸和中共的“代言人”,代表大企業和少數人利益的 “兩岸權貴”,坐實了“國共賣台”的罪名。這才是民進黨勝利、蔡英文當選的核心秘密。愛鄉愛土觀念本身沒有問題,是台灣人也沒有問題,這是可以理解的“天然台”,問題出在把樸素的地方認同與民族國家認同對立起來,造成“天然獨”與“中國統”的對立。民進黨以此誤導台灣民眾,挑動起對抗大陸的民粹主義,影響了綠營民眾,更影響了在“去中國化”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台灣年輕人,從而贏得選舉。

  而國民黨也敗在所謂的“本土化”。自李登輝開始,國民黨加速本土化,發展到今日本土化勢力與傳統國民黨或者說外省勢力的嚴重對立。對立的結果是國民黨的分裂,核心理念的缺失,基本政策路線的模糊,除了現實利益不知道最終為誰而戰、為何而戰。國民黨的傳統價值弱化了、甚至被忽視了,而定位不準確的本土化意識和發展路線暗潮洶湧,造成國民黨內加劇的不團結與內鬥。不僅高層之間不團結、內鬥,黨中央與地方之間出現隔閡,基層與上層之間意見不統一,年輕黨員與老黨員之間意見分歧,藍營支持者與國民黨之間也出現了分裂。因此,在最近的選舉中,許多藍營民眾要不拒絕投票,要不另選高明,甯可支持宋楚瑜也不投國民黨。“馬王之爭”兩敗俱傷的結果,本質上與上述對立、國民黨內不團結有關;朱立倫參選總統的難產與猶豫,與上述對立、國民黨內不團結有關;換“柱”與之有關;今日國民黨黨主席補選之爭仍然與之有關。這才是當前國民黨的最大問題。是否能夠走出這個陷阱和陰影,關係著國民黨未來的發展前途。

  因此,民進黨一時贏在用“本土化”誤導了台灣民眾,順應、引導、利用了台灣當下的社會運動和社會問題。國民黨內的一些勢力也被牽著鼻子走、“拿香跟拜”,塑造台灣主體性“對抗”中國大陸,是“算錯了賬”。國民黨輸在用扭曲的“本土化”自我分裂、消解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本土化本身是中性的,它不等於接地氣,不等於直接有利於台灣人民,更不等於與大陸對立。國民黨存在的脫離民眾、脫離基層、執政不力等問題,不在本土化不夠,更不在發展兩岸關係之過度,而在於國民黨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老人政治、階級屬性、內部不團結等問題本身。在合理限度內,國民黨本土化本身可以理解,但是一些國民黨內部勢力在一定程度上把本土化與發展兩岸關係有意無意地對立起來、與打擊黨內外省勢力、爭權奪利結合起來,遇到困難就遠離大陸、切割大陸,甚至把國民黨敗選原因指向大陸,認識不到失敗的根本原因,這就大錯特錯了。在階級和特質上,國民黨的優勢就在於多元性和開闊的視野,目前最大的優勢在於兩岸關係,這是民進黨所無法比擬的,丟掉這些優勢和特色,甚至搞成“獨台”,方向就偏了。

  台灣社會的兩條基本路線

  自上世紀90年代以後,特別是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台以後,在大陸快速發展過程中,隨著兩岸交流交往的日益頻繁,大陸對台灣的影響日漸增大,兩岸關係越來越密切,台灣政治社會背後存在的兩條基本路線、兩個基本政策取向、兩種基本思維方式也愈發明晰。

  一條是強調愛台灣、台灣人出頭天、台灣主體性的本土化認同與政治路線,理論支撐是台灣所謂的自由民主體制、台灣的文明環境和台灣的前途命運由2300萬台灣人決定,它是相對防守性的、保守的,具有很強的煽動性,甚至被用來鼓吹台灣獨立。

  另一條是強調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性、發展兩岸關係的國族認同與政治路線,理論支撐是兩岸同文同種同族、血脈相連、兩岸都是中國人,它是務實的、開放的、負責任的,承認歷史、尊重史實,具有民族大義、國族情懷和長遠眼光。

  兩條基本路線本來是不對立的,可以相互融合,現實中也確實有許多交叉和中間態,有的群體和個人的政治態度可能是兩者複雜的組合體和演變體,處於一個譜系的不同端點上,但是由於政治操作和選舉需要等原因,兩者經常被對立起來,並外化為藍綠矛盾、統獨矛盾、南北矛盾。兩條基本路線本身是動態的,仍然在發展演變中。

  民進黨固然主要勝在 “本土化”策略激發了本土認同,鞏固了綠營基本盤,拓展了年輕選民支持者;同樣不容置疑的是,蔡英文以“維持現狀論”給一些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民眾吃了定心丸,爭取到許多中間選民和淺藍選民,沒有這個策略,蔡英文不會如此順利當選。“維持現狀論”實際上是借用了馬英九總統的政策,想接收國民黨的執政成果,模糊了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大陸政策上的差異,打消了島內民眾對民進黨的疑慮。因此,民進黨實質贏在“兩手”,一手以對立化的手法騙取綠營支持,一手以投機性的手法騙取中間選民和淺藍選民的支持。而國民黨不輸在兩岸政策,其兩岸政策是得分的,沒有發展兩岸關係的政績,執政效果會更差;而輸在追隨民進黨以錯誤的“本土化”策略和“獨台”策略,強調了不該強調的、模糊了不該模糊的。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