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楊晗旭、徐海波:試析香港國家認同的困境
http://www.CRNTT.tw   2016-05-26 14:02:25
港獨人士打出港英旗幟(網絡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5月26日電/內容提要:英國殖民者最初將“自我”與“他者”二元對立的殖民邏輯帶入香港,逐步將包括香港人在內的“中國人”視為“他者”,從而確立了具有殖民主義色彩的“偽主體”意識。“偽主體”意識是港人國家認同困境危機的根源。在香港回歸後,由於後殖民主義文化滲透,該症候非但沒有消除,反而得到了強化。根據拉康的精神分析學的相關理論,必須用反思性“自我”消解“偽主體”,才能使香港真正走出國家認同困境。在操作層面,就是要發揚香港(中國)文化上的包容傳統,防止文化和價值觀上的一元化(西方化)傾向,掌握香港完整歷史(而非將殖民歷史看成是香港的全部歷史)的自我書寫權。

  關鍵詞:香港  一國兩制  國家認同  精神分析 

  本土意識與國家認同之間的衝突是香港國家認同所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該衝突導致部分港人將“香港人”與“中國人”的身份對立起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不認同僅僅是問題表象,深層次的問題則是港人自我身份建構話語權的缺失。在香港的殖民歷史過程中,殖民主義掌握了書寫和言說香港歷史、文化和價值的話語權。在香港回歸的過程中,由於“去殖民化”效果不佳,西方話語非但沒有消失,反而在某些層面上繼續加強。因此,東西方話語權的爭奪就以港人國家認同的問題表現了出來。從精神分析角度看,通過對香港的言說,西方話語製造了一種港人的“偽主體”,導致部分港人以“偽主體”的身份介入到“港陸”對立的映像中來。西方的“自我”借香港的“偽主體”還魂,造就了一種可以將其稱之為“自我身份認知的倒錯”的精神官能症。

  本文試從精神分析學視域出發,對香港本土意識中帶有濃鬱後殖民主義色彩的主體觀念進行精神分析,把握滯礙港人國家認同的主要症候,釐清港人對自我身份誤認的根源,尋求港人重建國家認同的可能性。

  一、“自我”與“他者”二元對立的殖民邏輯及香港“本土意識”的構建 

  在後殖民主義理論中,美籍巴基斯坦學者愛德華•薩義德通過研究西方殖民者如何將“東方”視作他者性的問題,對殖民主義演變成為後殖民主義的認知根源進行了探究。在薩義德之後,後殖民主義理論家們逐步發現了殖民者最重要的文化統治之術——向殖民地灌輸“自我”與“他者”的二元對立。殖民國家向殖民地灌輸這一邏輯的直接目的在於剝奪殖民地的話語權,使殖民地人民在文化上喪失主體性,從而變成殖民國家的附屬品。

  2014年底的香港“佔中”事件就讓我們認識到,“一國兩制”的實踐開始步入深水區,“佔中”事件中飄揚的港英旗幟也確證了部分港人身份認知倒錯已經是一個客觀事實。香港人自我身份認知的倒錯是隨著香港殖民歷史演進而逐步形成的。為了便於解析,我們以20世紀70年代香港本土意識崛起為界,將這種倒錯了的“精神官能症”的形成劃分為兩個階段,即:“被言說的他者”階段和“偽主體”階段。

  所謂“被言說的他者”階段,是指在港人本土意識形成之前,殖民主義言說和建構出“中國人”即“他者”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殖民者剝奪了港人作為中國人的書寫權,通過對香港強行楔入“自我”與“他者”的二元對立邏輯,塑造港人用西方人的視角和態度審視中國狀況。在這一邏輯下,殖民者成了文明使者的主體和“自我”,中國人(包括香港的中國人)成為野蠻的、被教化的、被審視的客體和“他者”。港英政府通過對這個“他者”的建構,最終間接地將自己建構成一個“文明”、“民主”、“進步”的形象。在殖民者的敘事當中,他們自己成為唯一象徵性的存在主體,而香港和中國內地則處於邊緣並徹底喪失主體性,成為被敘事和被言說的對象。這種二元思維逐步改造港人的頭腦,正如法農所說:“殖民主義不滿足於把人民緊裹在網中,清除被殖民者頭腦中的一切形式和內容。殖民主義者通過一種邏輯的倒錯,趨向被壓迫人民的過去,歪曲它、毀壞它。”[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