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日電/4月30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國務委員楊潔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別會見了正式訪華的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李克強在會見岸田時表示,“中國和日本是近鄰,兩國之間建立一個長期穩定健康的發展關係對兩國都有利”。岸田文雄則表示,“日方願加強對華各領域合作,為日中關係發展不斷積累積極因素”。既然雙方都有改善和推進雙邊關係的願望,而且均多次表達這種意願,那麼近年中日關係持續緊張,轉圜乏力,原因究竟何在?
4月25日,岸田文雄在“讀賣國際經濟懇談會”發表了題為《新時代的日中關係》的演講,並開宗明義解釋道:“什麼是新時代”?從這20年左右看,在國際社會的力量對比中,日本和中國各自的立場發生了變化。”岸田文雄這番話,說明日方很清楚影響中日關係的關鍵要素,是隨著中國迅速和平崛起,使包括經濟、軍事實力在內的中日綜合實力的對比,發生了顛覆性變化,令日本一時難以適應。安倍再次執政後以“奪回強大日本”為標榜,在內政外交政策方面採取的一系列動作,均與這種“不適應”直接關聯。
必須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任何力量也無法改變的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堅定意志,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並不為日本是否“適應”所左右。這是日本必須面對的“新時代”。處理好“新時代”的中日關係,必須以“和平”與“合作”為基礎。實際上,“和平與合作”也是去年11月初,第六次中日韓領導人發表的聯合宣言的關鍵詞。但日本是否真的為“和平”作出切實努力?
在東海,最近日本政府在內閣官房網站主頁,公布了所謂證明“尖閣諸島”(即中國釣魚島及附屬島嶼)是日本“固有領土”的約300份資料。這些“補丁”不僅無法彌補《(日本)政府關於“尖閣諸島”主權的基本見解》和《日本外交文書》自相矛盾的漏洞,而且顯然無益於東海和平。
在南海,日本宣稱“南海問題是日本的重要關切事項”,鼓動國際社會聯合起來維護所謂“自由開放的和平海洋”,支持菲律賓在國際仲裁上將面積51萬平方米的太平島稱為“礁”而非“島”。另一方面,卻將只有約9平方米的日本所屬“沖之鳥礁”稱為“沖之鳥島”,無視日本2008年向聯合國大陸架委員會申告“沖之鳥礁”是大陸架之延伸,遭委員會擱置的歷史事實,無視《海洋法公約》121條第3項規定,不能居住或維持人類生活的島礁只能擁有領海,不能有經濟海域,抓捕在沖之鳥礁150海里外實施捕魚作業的台灣漁民。這種“雙重標準”是否有益於“和平”,毋庸贅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