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16省份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
http://www.CRNTT.tw   2016-04-14 09:34:09
 
  意味著什麼?增選擇、減壓力、提素質是目標

  不分文理科、不再一考定音、不唯分數是論……高考的新變化把決定未來方向的權利交還到了學生自己手中。

  “喜歡生物,但是因為物理成績不好,所以相比較之下,最終學了文科”“不知道想學什麼,看金融火爆,所以就選了”……產生諸如此類的糾結、迷茫與抱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中和高等教育的連接點往往只通過分數,而學生和學校雙方對彼此的愛好、特長都知之甚少。

  “‘文理不分科’的自由組合模式讓考生能‘考其所長’‘考其所好’。”北京工業大學招生辦副主任蘭勁華說:“‘3+3’模式實際上就是引導高中學生在學習共同知識的基礎上,有側重地投入更多時間發展自己的學科特長,引導學生將學業興趣與未來專業有機結合。這有助於改變當下考生在專業選擇上的盲目性。”

  除了打破文理科壁壘,今後的高中生還可以自主選擇時段完成英語考試、選擇哪些科目參加合格性考試以及哪些科目計入高考成績。“一年多考、擇優計分將在很大程度上減輕學生集中應考的心理壓力,有利於扭轉以應試為主的傳統思路,回歸學習的本質。”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蔣承說。

  去年暑假,上海市同濟二附中的部分高中生承擔了普陀區長壽街道“一起‘暑’快樂”的社區小朋友接待任務,他們策劃節目、購買道具、布置場地,異常忙碌卻又樂在其中。按照上海新高考政策,從2014年起,高中生需完成不少於90天的社會實踐,作為綜合素質評定的一項重要內容。截至2015年底,上海256所高中全部在學生社會實踐信息記錄電子平台註冊,高二學生中已有91%參加了志願服務。

  “兩依據、一參考”、推行綜合素質評價,意味著分數不再是唯一標準。蔣承認為:“教育不能‘只見分不見人’,用一個‘總分’代替對學生方方面面的評價顯然是不合理的。雖然綜合素質評價目前僅作為招生參考,卻向學校和社會傳遞素質教育的明確導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