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在創新科技經濟方面,已經落後於深圳,而“一帶一路”新市場目前則只在“加深認識”階段,要發展到為本港經濟帶來舉足輕重的貢獻,還需要日子發酵,最後成果還有待觀察。但是,擺在眼前的中短期情況是經濟欠缺增長力度,可能增加政府的收支壓力。
雖然《預算案》估計新財政年度仍然有一百一十億元盈餘,但是接下來的兩年,將因為撥款推行新退休保障計畫和醫療改革,而連續兩年出現赤字。
消除政治障礙 事在人為
近年大眾都聚焦於《預算案》的一次性派糖措施,實際上,政府的其他開支增幅更可觀,跑贏經濟增長。曾俊華作出十年比較,指教育開支增長了接近七成,醫療開支增長九成,福利開支更增加了一倍。這些開支中,大部分都是易增難減的經常開支。
當經濟轉差,社會上的福利紓困需要勢必增加,政府收入追不上開支增幅,就容易出現財赤,到時如果加稅,企業百上加斤,又可能出現結業裁員潮,導致政府利得稅和薪俸稅收下降的惡性循環,期間還可能經歷金融和社會震盪。
要避免這種惡性循環,本港除了要積極發掘經濟新動力,還要消除阻礙經濟發展的負面因素,包括政治紛爭與社會衝突等。對於外圍環境因素,本港能夠施加的影響有限;但是,針對內部環境因素,則事在人為。
現時本港社會基建發展緩慢,又受到種種政治困擾,新春暴亂更雪上加霜。曾俊華罕有地在《預算案》演辭中批評暴亂等政治和社會問題,反映他對政治因素窒礙經濟發展的憂慮。隨經濟轉差,恐怕普羅大眾會覺得這種憂慮愈來愈貼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