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9齡童“千里尋母”折射留守之痛
http://www.CRNTT.tw   2016-02-21 13:46:13
  中評社北京2月21日電/思念在外務工的媽媽心切,河南新野一名9歲留守兒童天天偷偷離家,準備前往甘肅天水尋母。他來到湖北襄陽時,幸虧遇上好心人,被勸阻送回家。天天的媽媽哭訴,近期,孩子一直打電話催她回來,情緒不穩定,但沒想到會這樣。(2月19日《湖北日報》)

  因母親沒有回家過年,河南新野一名9歲留守兒童思母心切,欲前往甘肅天水尋母,來到湖北襄陽時,幸虧遇上好心人,被勸阻送回家。如果遇到的是一個壞人,後果將不堪設想。儘管是虛驚一場,但仍然值得當今社會反思。試想,要是這名孩童能夠得到父母和家庭全心全意的照看和管教,也許這種讓人後怕的場景就不會出現。可見,男童“千里尋母”的背後,折射出的不僅是留守兒童安全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城鄉二元分化,以及由此導致的教育資源不均衡、農民工子女在城市讀書難等現實困境。

  記得有首兒歌:“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唱出了孤兒的憂傷。然而,對於留守兒童來說,有媽的孩子也像根草,他們已經成為變相孤兒。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面積向城市轉移的今天,全國有近5000萬留守兒童,散落在廣大農村各個角落裡,像野草一樣自生自長。由於長年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他們大都患上了“親情饑渴症”。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最好的成長就是“與父母在一起”。可是,因為面前橫亘著一道難以逾越的戶籍障礙,以及來自城市各個層面的歧視和排擠,使他們在父母的打工地,安放不下一張小小的書桌,除非交上不菲的贊助費,或有機會躋身各種資源缺乏的子弟學校,但他們的父母卻往往拿不出這筆錢。這些可憐的孩子,在父母為之流血流汗、奉獻無數的城市,就這樣被幼兒園和學校拒之門外,小小年紀,只能與父母骨肉分離,留守農村。

  近年來,年年在喊“用工荒”,歲歲都是“民工慌”。農民工慌什麼?除了慌工資待遇和權益保障之外,更留守在家的兒女,教育和安全沒有保障。然而,既然城市的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民工的辛勤勞動,那麼城市就應該解除農民工的後顧之憂,接納他們的子女入城讀書。要知道,讓留守兒童回到父母身邊接受教育的首要條件,就是要破除戶籍制度對他們入學的限制,以國民身份和年齡作為登記入園、入學的依據。其實,戶籍與學籍脫鈎並不存在技術問題。關鍵是,政府是否具有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權利的決心和勇氣。

  9齡童“千里尋母”,折射留守之痛。勿庸諱言,當今社會始終沒能為農村兒童創造一個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農村兒童教育本應是一個需要國家強烈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城鄉二元分化的長期存在,讓留守兒童成為難以撫平的一塊疤痕,這是農村年輕父母的悲哀,也是全社會的傷痛。因此,解決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平衡的問題,縮小城鄉教育水平差異,保證農村孩子能夠在城市平等入園、入學,顯得尤為迫切。

  (來源:光明網)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