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觀察:中國在中東利益的點、線和面
http://www.CRNTT.tw   2016-01-30 11:54:58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1月19-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對中東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三國進行了正式訪問。這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繼2002、2004和2009年以來分別訪問伊朗、埃及和沙特,也是習近平主席上任後首次訪問中東主要國家,其意義可用點、線和面三個字來概括。

  先說點,中東是所謂“五海三洲之地”,不論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地位都十分重要。從地緣政治角度講,這裡是多文化、多宗教、多民族和多教派犬牙交錯的地方,各種矛盾錯綜複雜,也是各種恐怖、極端原教旨勢力的傳統溫床;從“地緣經濟”角度講,這裡陸路、海路連接著幾大經濟區,控扼著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等全球航道、商道的多個樞紐和咽喉,更是“油霸”集中的所在,任何一個擁有全球戰略利益的大國,都必須實現和強化在該地區的存在。

  相較於全球最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強國美國及曾在此經營上百、數百年的英、法,甚至相較於冷戰期間曾在此一擲萬金的俄羅斯(前蘇聯),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存在”是滯後和單薄的,儘管《天方夜譚》中就有關於中國的傳說,鄭和船隊也曾到達今天沙特等地,但相對於更近的東南亞、南亞或更遠的非洲、歐洲,中東各國和中國間交往的由冷趨熱,還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尤其世紀之交以來的事。作為後來者,在中東迅速展開布局的捷徑,便是找好點,布好局,只要在幾個關鍵節點上有所突破,整盤棋就容易走活。

  此次習近平主席出訪所選擇三國,在中東可謂舉足輕重:埃及是經濟結構最全面均衡、人口最多和工業基礎最好的阿拉伯國家,且地跨亞非,又控制著連同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徑——蘇伊士運河,更是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各國中最早和中國正式建交的,算是“老朋友”,且該國還號稱“阿拉伯文化中心”,是阿盟總部所在地,在戴維營協議簽署前曾長期扮演阿拉伯“旗手”的角色;沙特是海合會的盟主和歐佩克的“台柱子”,控扼曼德海峽通道,更是全球最大石油輸出國,是遜尼派的中心,“兩聖地”的守護者;伊朗連接南亞、中亞和中東,是什葉派的盟主,在因伊朗核問題遭制裁前是僅次於沙特的石油第二大出口國,國內經濟、文化發展較為均衡,是中東地區最強大、重要的非阿拉伯國家之一。很顯然,上述三國在西亞、北非幾十個國家中具有明顯的代表性和強大的號召力,以這三國“布點”,對於下好中東、乃至更大的棋,都是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根據美國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數據,中國在埃及的投資2006-2013年間達到49.1億美元,而2013-2016年更達到82.8億美元;中國和沙特間貿易額25年間增長到原先的230倍,達到691億美元(2014年)。英國石油公司數據顯示,中國石油進口總量中,中東所產的比例高達41.7%,液化氣進口量中中東所占比重更高達46%。今沙特是中國海外石油最大來源國,而中國則是沙特最大貿易夥伴。至於伊朗,根據伊朗國家電視台提供的數據,中國是伊朗最大海外貿易夥伴,所占比重高達驚人的36%,雙邊貿易總額2014年高達520億美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