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減稅有空間
“供給管理”要求減少干預,提振企業和經濟的活力,其中一個重要財政手段是結構性減稅。李克強要求,在供給方面,繼續運用好結構性減稅等手段,推動“雙創”和“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畫,促進服務業、先進製造業發展,扶持小微企業成長,發揮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對供給升級的倍增效用,擴大有效供給。
雖然我國長期致力於結構性減稅工作,但從目前企業和個人的狀況看,減稅空間還很充足。劉蓉介紹,按宏觀稅負寬口徑(政府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來算的話,2014年我國的宏觀稅負大約為37%,已經進入一個高稅負國家階段。從稅負結構來看,由於中國的流轉稅占比大,個人和家庭稅負更重。
在經濟下行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經營利潤日益艱難,利潤越來越薄,稅費負擔愈顯沉重,生存壓力不斷增加。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周德文呼籲,要為中小企業“明明白白”地減稅,比如,直接大幅降低企業所得稅。
“不管是從發展的角度講,還是從改革的角度講,我們都存在著大量的減稅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表示,由於目前財政撥款機制存在問題,造成了大量機關事業單位的存款積累。“錢花不出去,可以收縮撥款,那麼大量結餘的錢,就可以用於支撐減稅了。”他認為。
相關政策需配套
其實,國家減免增值稅和所得稅,清理企業收費等舉措已經產生了實實在在的市場效果。比如,2014年全年通過營改增而減少間接稅1918億元,照此進程,到今年年末,減稅規模有可能達到4000億元到50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