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就當前兩岸關係而言,相對比較不是問題。正如前面所述,文化內蘊並展現於生活方式。儘管台灣也吸納許多西方或東洋文化,但以漢民族作為主流的中華文化傳統元素,則是在台灣社會中獲得相當程度的傳承。
相對於文化認同,台灣民眾的身分認同則因兩岸政治分歧,以及隨著兩岸關係的歷史演變、政治發展以及人口變遷、世代更迭而出現變化。例如,根據“台灣競爭力論壇”今(2015)年10月公布的國族認同民調,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有83.6%,但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者,則降為47.7%,兩者間存在將近三成六的落差。
這或與“中國人”此一名詞,不僅是作為文化或國族的概念存在,同時某種程度也因兩岸關係的現實,而逐漸轉化或被賦予政治領域的特殊意涵,甚至被視為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意義,從而導致台灣民眾的認同度降低。
換言之,民族文化的認同並不必然導致政治身分認同的同一,其間有其他因素在作用。若就“存在決定意識”而言,如果兩岸關係能夠堅定持續走向和平發展的道路,再配合其他適當條件的形成,對台灣民眾認同將可能產生新的影響。
三、中華文化復興有助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儘管兩岸文化因素並不必然導致政治上的趨同或同一,但具有相同的文化,確實有助於縮減兩岸社會與民眾之間的距離感,有助於增進彼此間的熟悉度,甚至藉由傳統中華文化的復興,共同強化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兩岸社會文明及政治發展進程,甚至試從傳統智慧中,尋求處理當前兩岸政治難題的處方與思路,或有助於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
一、中華文化復興有助重視精神文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包括像是造紙、印刷等技術的發明,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貢獻與地位。而中華文化不僅於對民族自身或兩岸關係,對全體人類而言同樣都是重要寶貴資產,也豐富全體人類精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