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歐戰略夥伴關係為“一帶一路”謀勢
http://www.CRNTT.tw   2015-10-31 10:21:24
(資料圖片)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在“一帶一路”倡議的願景和行動規劃中,歐洲處於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據規劃,“一帶一路”貫穿歐亞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是歐亞非沿線國家。從經濟地理學角度來看,如果沒有歐洲經濟圈的合作,“一帶一路”就失去了平衡和內生動力,僅僅靠東亞經濟群的引擎,是無法成就一帶一路的,即使實現了互聯互通,也會進一步加劇地緣經濟失衡,太平洋沿岸地區會越來越掏空歐亞大陸腹地的經濟資源,導致歐亞大陸腹地經濟的空心化、黑洞化,成為滋生黑惡勢力和恐怖勢力的溫床。只有歐洲經濟圈確立了東向戰略,東亞經濟圈確立了西向戰略,從東西兩個方位相向而行,才有可能拉動歐亞沿線國家和內陸腹地的共同發展。
 
  其實,當下致力於推動歐洲經濟圈和亞太經濟圈相向而行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歐洲歷史上早就已經試驗過,而且實踐表明具有極大的可行性和深遠的影響。在9世紀後,歐洲南部以地中海為中心,世界性的商業聯繫和市場聯繫使得羅馬帝國城市蓬勃發展,經濟繁榮,特別是商業貿易獨步當時地中海世界,亞歷山大裡亞是僅次於羅馬的大城市,也是帝國著名的手工業、商業中心,還是東方國際貿易中心。與此同時,北歐波羅的海和北海上的海盜行為到9世紀末轉變成為商人,這種轉變率先由瑞典南侵後遭遇阿拉伯商人、猶太商人和拜占庭商人而學會商業習慣。此後,丹麥人、挪威人入侵西方之後,“他們已經仿效他們的瑞典兄弟的榜樣成了商人,不再做海盜了……而且還是在公海中航行的商人。”在這些商人群體的推動下,德意志北部城市比如漢堡、科隆、不萊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貴族推動建立了著名的漢薩同盟,壟斷了波羅的海地區貿易,並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的沿海地區建立商站,實力雄厚。此後,在地中海經濟圈和波羅的海經濟圈兩個引擎的拉動下,最終推動了覆蓋整個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從而拉開了近代以來歐洲現代文明蓬勃發展的歷史序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帶一路”倡議是歷史上歐洲兩大經濟圈互動發展的放大,從南北互動拉動歐洲復興轉變為東西互動拉動歐亞非三大洲實現新的復興。

  一、歐洲是“一帶一路”的西部引擎

  自從中國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當今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後,國內學界和輿論界就洋溢著一種對中國經濟未來極度樂觀的情緒,甚至有人從PPP的計算方法認為中國在2014年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對中國未來的前途充滿信心。相比之下,則對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前景極度悲觀,認為歐洲已經呈現海洋文明衰落的“海殤”,過度的擴張和殖民使得歐洲逐漸走向衰落,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逐步下降。
 
  果真如此嗎?最終前景如何,也許只有歷史才能證明,但不容否認的是,如果將歐盟看作是一個整體,它迄今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在2013年經濟總量超過17萬億美元,比美國高出1萬億美元,是中國的2倍左右。儘管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歐洲任何一個大國,但那是受到土地和人口規模限制的結果,無論是對外貿易而言,還是就歐元貨幣影響力而言,歐盟都是引領世界的經濟體,中國在綜合實力、政治影響力、經濟影響力、人文影響力等方面都與歐洲還差得遠。事實上,中國並沒有多少吹牛皮的資本,盲目樂觀最終將帶來巨大的代價和教訓,這一點我們必須心中有數,這是中國人在認識歐洲時應該確立的第一觀點。
 
  當然,正確判斷歐洲的前途還要正視歐洲面臨的諸多問題。自二戰結束之後,歐洲在世界戰略野心上顯然已經雄風不再,源自20世紀50年代的歐洲一體化進程閉鎖了歐洲人的世界眼光,歐洲人把目光聚焦在烏拉爾山以西,長期謀求戴高樂所謂“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統一”。對歐洲人而言,它們更關心歐洲內部的事務而非世界其他角落的事情,為此它們專心致志地推動歐洲一體化的政治實驗,雖歷經磨難和曲折,但最終還是實現了歐盟的建立。自歐盟建立之後,歐洲就一直陷入自我磨合的陣痛之中,尤其是受到2009年爆發的債務危機影響,歐盟嚴重受制於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債務危機、高失業率、人口老齡化、移民和複雜社會矛盾的制約,加上整個世界經濟大盤走衰,儘管歐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歐洲2020戰略》,寄希望於基於知識和創新的智能型增長,實現資源效率型、綠色低碳發展的可持續增長,更加關注經濟、社會和地區聚合的包容性增長等新戰略,但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歐盟很難走出低速增長的困境,歐洲仍將繼續在痛苦中掙扎,短時間內很難獲得突破。這是中國人認識歐洲時必須確立的第二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