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武器裝備水平是一國軍事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當中國海軍沒有驅逐艦和護衛艦的時候,我們可以判斷這支海軍只有近岸防禦能力;當中國海軍擁有第一艘航母的時候,我們可以判斷這支海軍開始發展遠洋作戰能力。不過,客觀地評價一國的軍備能力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容易引發爭議。另外,軍事實力的另一個重要標誌是部隊的作戰能力,而要讓裝備發揮作戰效能就需要實現人機結合,而人的因素在平時是最難判斷的。平時訓練好不等於戰時能力強。因此,對於中國來說,軍備只能是證明自己國際地位(能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再次,雖然人們普遍承諾中國是一個新興的經濟大國,但把判斷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套用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巨型國家身上,就會出現巨大的反差,使整個圖景變得不太清晰。
比如,巨大的總量GDP和較低的人均GDP;巨大的資源進口能力和較低的大宗商品價格控制能力;強大的國際貿易能力與較低的國際金融能力;強大的對外工程承包能力與較低的對外投資能力;較先進的沿海地區和較落後的西部地區;新生兒死亡率、識字率和人口預期壽命均可與發達國家看齊,但還有三千萬絕對貧困人口和薄弱的農村教育。
最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是判斷一國政治大國地位的主要標誌。從這一點來說,無人否認中國的國際政治大國地位。當然也有少許值得商榷之處。比如,有人認為,有席位和發揮作用不完全是一回事。另外,也有人認為,中國在國際場合的議題和議程設置能力還較弱,這證明中國的國際政治能力還有待提高。
以上分析證明,在大國無戰爭的和平時代,判斷中國的國際地位(能力)並非易事,恐怕需要建立一套複合標誌體系。即便如此,也還是不能完全排除爭議。進而言之,中國要想證明自己,一方面需要通過發展來減弱或減少爭議,同時忍耐來自國內外的質疑;另一方面需要等待並抓住時機,通過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出人意料的作為來證明自己。今年成立的亞投行即是一例,但我們還期待中國今後在國際政治領域採取更積極的行動。
(作者是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政治理論研究室主任,原載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