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1966年2月樸正熙訪問台灣,《參考消息》刊載了台灣中央社的報道:“韓國總統樸正熙伉儷十五日上午乘專機從香港飛到台北,在中華民國作四天正式訪問,蔣總統親自到機場迎接。……蔣總統十五日八時在總統大禮堂以國宴款待樸正熙。中國政府邀隨朴總統來華訪問的韓國高級官員及各國駐華使節等一百餘人應邀作陪。蔣總統首先以主人身份致詞,對樸正熙總統等的來訪,表示歡迎。蔣總統致詞中說,由於朴總統這次來訪,韓中兩國的合作關係,從此將進入一個新階段。蔣總統致詞後,韓國朴總統致答詞。樸正熙總統表示信心說:‘在不久的將來,必能卷向北平,直搗平壤!’”
這段新聞文字相對平實,但也不乏“卷向北平,直搗平壤”這種戰鬥宣言。不過“中國政府”“來華訪問”等詞,看起來總比如今台灣媒體上的台獨言論要順眼。
1970年代
從“樸正熙傀儡集團”到“樸正熙集團”
進入1970年代以後,中國官方媒體對樸正熙的批評有所減弱。直接攻擊的次數減少,提到他時多是以配角出現在相關新聞中,比如1970年《人民日報》的這篇報道——《美日反動派陰謀掠奪中朝海底資源》:
“十一月十二日,以大戰犯岸信介為首的一批日本反動政客和親美壟斷資本頭目,在漢城同蔣介石集團和樸正熙傀儡集團勾結一起,拼凑了一個‘聯絡委員會’,並且叫嚷在一九七一年內著手‘合作開發’中國台灣省及其附屬島嶼周圍海域和其他鄰近中國的淺海海域以及鄰近朝鮮的淺海海域的海底石油資源。這是日本軍國主義在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陰謀侵略中國和朝鮮的一樁新的罪行,是美日反動派對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又一次嚴重挑釁。”
這篇報道總的來說語氣與60年代相差不大,但不再冠以走狗、奴僕之類的攻擊性很強的詞匯,而代之以相對弱化的“傀儡”一詞。順便說一句,文中提到的大戰犯岸信介,彼時擔任日本首相。四十多年後,他的外孫子也擔任了日本首相,就是近日剛剛獲得連任的安倍晉三。
1972年,樸正熙再次發動軍事政變解散國會,實行“維新憲法”,建立“第四共和國”,同時廢除總統的連任限制,使自己成為終身總統。這一行為坐實了他獨裁者的身份,是歷史的倒退。與此同時,地位穩固後,他開始將眼光放得長遠,主導了一系列改革。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緩和關係,是其中重要一步。
1973年7月23日,樸正熙發表一個政策演說,首次提出對社會主義國家門戶開放。中方沒有對這次演說進行正面回應,但從《人民日報》的報道裡,還是能察覺到一些微妙的變化。看看下面這兩段報道:
“新華社平壤一九七四年三月四日電漢城消息:南朝鮮樸正熙集團所欠外債已經多達五十一億三千五百萬美元。南朝鮮人民平均每人要擔負外債大約一百六十多美元。”⑤
“南朝鮮各階層人民反對樸正熙集團法西斯統治的運動,今年來更加高漲。目前,各階層人民反對‘維新憲法’、要求釋放全部被捕人員的鬥爭正更深入廣泛地開展。”⑥
以上兩段分別是1974、1975年《人民日報》轉載的新華社報道。雖然仍是指責性報道,但1973年以前的報道中常見的“傀儡”二字已經去掉。從“南朝鮮軍事法西斯政權頭子樸正熙”,到“樸正熙傀儡集團”,再到“樸正熙集團”,稱呼上的轉變在一點點進行著。
此後十幾年,樸正熙集團一直是官方對韓國政權的標準稱呼,在1979年樸正熙遇刺身亡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沒有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