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採訪手記:這便是獅子山精神
http://www.CRNTT.tw   2015-08-18 00:52:36
一位報販在天還未亮時,便已開檔接收和整理新鮮出爐的當日報紙,為一天的工作做準備。(中評社 莊恭誠攝)
  中評社香港8月18日電(記者 莊恭誠)在寫香港的報販和獅子山精神的關聯之前,先說說石硤尾白田邨的近況。香港一間電視台的一隊攝製組,近期到位於深水埗區的白田邨採訪。報道在上週六播出,大意是說白田邨正在逐步清拆,老街坊都相繼搬走,帶走了社區往日的一份情誼。

  這樣的故事在香港真是太常見了。

  這幾年,香港社會有不少聲音重提獅子山精神。從文藝創作的角度,這一精神可追溯到1974年播出、描述香港底層社會生活的電視劇《獅子山下》;1979年,著名作詞家黃霑和作曲家顧嘉輝則創作了同名歌曲。

  歌曲《獅子山下》的歌詞,甚至在200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訪港時被引用:“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無畏更無懼,同處海角天邊,攜手踏平崎嶇,大家用艱辛努力,寫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到了2013年,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旨在為香港注入正能量、加強香港社會凝聚力的“家是香港”運動,其中作為主題曲的《同舟之情》,同樣引用了《獅子山下》的經典歌詞:“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

  除了肯打拼 還有人情味

  其實從《獅子山下》的歌詞中就能看出,歌曲的落腳點當然是希望香港人能夠一起排除萬難、努力發展、成就一番事業。但換個角度看歌詞的出發點,其實描述的是一幕動情、溫馨的場面:獅子山下的香港人面對困難,卻依然充滿人情味。如果把 “獅子山精神”的出處,正本清源地歸於歌曲《獅子山下》,人情味其實才是這種精神的“根”。

  有人說,香港作為奉行自由市場的社會,向來崇尚競爭,香港人也接受優勝劣敗的遊戲規則,更推崇刻苦、耐勞、自食其力的白手興家者。獅子山精神正是以這種奮鬥、打拼的精神而著稱,而另一面更折射出溫暖的人情味,這正是為何獅子山精神歷久不衰、令人回味至今的原因。

  其實那些尋求逆境求存的報販,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例子。從奮鬥拼搏、自力更生的角度,他們無疑是那些關鍵詞的一個代表;從人情味的角度,報販也顯然更能與街坊鄰里打成一片,而這種報販與街坊的互動,同樣也是社區情感、香港社會集體回憶的一部分。

  唯一敵不過的,或許便是“優勝劣汰”的道理。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受眾獲取資訊的需求和習慣也在不斷變化。在紙媒經受震蕩和衝擊的同時,報販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困境,甚至是面臨被淘汰。

  然而除了能夠作為獅子山精神中“奮鬥打拼”和“人情味”的一個縮影,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當中,他們更成為由資訊發達、信息流通等要素所支撐起的自由社會的重要基石。而在他們身上所反映出的“獅子山精神”,則在可預見的未來依然充滿價值。


    相關專題: 中評香港網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