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績已經超過太原理工大學的錄取線,這所學校也是孩子的理想學校,本來應能上的,沒想到卻被這樣糟踐。”賈文林的母親範秀紅哽咽著說,“現在他天天把自己反鎖在屋裡,不吃不喝的,我們大人看了心疼。”
高考後就讀於什麼樣的學校和專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考生日後所從事的職業以及發展前景。因此,高考志願的填寫其實是一種重要的職業選擇。
志願被他人篡改,給考生造成的人生遺憾誰能彌補?據記者了解,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尚無專門針對違背學生意願、篡改高考志願的法律責任的規定,也沒有可借助的糾錯機制,實踐中只能採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做法。
“驚心錄取”屢現,如何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今年以來,已經有多起高考考生志願被篡改事件見諸報端:山西芮城縣考生常某某高考志願被篡改;河南周口市考生楊某霞的提前批軍事院校志願被改為一所二本院校;浙江蕭山第二職高十多名學生的高考志願被篡改。這些案件多為考生的同學出於惡作劇或報復而為。
實踐中,被篡改志願的考生有的因錄取時間還充裕而有機會重新填報,有的通過補錄進入大學,還有的被迫接受改後的事實。無論如何,受害考生及其家庭都經受了一次驚心的歷程,身心受損甚至抱憾終身。
該如何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山西黃河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薛寧認為,對於考生志願被篡改案件,首先應該界定到底是誰的責任,如果是考生責任,那麼其應該為自己的不慎付出代價;如果是第三方惡意偷盜,那麼相關部門應該考慮給考生提供一個救濟渠道。“發生這樣的問題,說明招生部門的制度設計仍然不夠嚴密,這需要進一步用技術手段解決,比如指紋識別等,盡量把所有可能產生漏洞的地方都考慮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