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助力外交“一帶一路”戰略
新京報:你曾提到中國佛教與“中國夢”的價值追求存在著深度契合,你理解的中國夢是什麼?
學誠法師: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國家理想、社會理想和人民生活理想的高度統一,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品質、超越追求和全球意識的集中展示,必將造福中華民族、造福全人類。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夢的價值源頭,價值基礎和價值資源。中國佛教要求佛教徒報四重恩即父母恩、眾生恩、國家恩、三寶恩,並將在現代社會憲法和法律等制度框架下實現的個人自由與幸福視為世俗諦而予以高度肯定。這也正是中國夢的價值追求和體現。新時期中國佛教也應充分認識包括中國佛教在內的傳統文化對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意義,為實現中國夢貢獻慈悲無我的精神力量。
新京報:你提到佛教能夠助力外交的“一帶一路”戰略,如何實現?
學誠法師:佛教在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文明融合層面,有著獨特的優勢。“一帶”覆蓋的中亞各國,是中、印、歐、阿拉伯等文化板塊的接合部,自古便是多元宗教文化交匯並存的區域,與中亞各國展開宗教文化交流與對話,有助於從根本上消除各種極端主義的滋生土壤。“一路”覆蓋的東南亞、南亞各國多以佛教為當地民眾的主要信仰,與中國佛教界有著悠久良好的友好關係。中國佛教走出國門,在當地開展扶貧救災、慈善公益、文化教育等社會服務活動,可以成為落實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有力支點。
在“一帶一路”範圍內的亞洲國家中可以成立國際性的佛教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促成佛教文化遺產的區域共享與聯合保護,這也將成為又一聯繫亞洲各國的文化紐帶。
新京報:佛教是一門出世的宗教信仰,你作為宗教領袖,又擔任全國政協常委、全國青聯副主席等諸多職務,這兩種不同的身份發生過衝突嗎,你是如何平衡這兩種角色的?
學誠法師:佛教根植於社會,所以要從如何契合時代緣起、利益人類社會的角度來考慮其發展。發展佛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利益廣大眾生。所以,我這兩種身份是不矛盾的。
在當今世界,國家和社會也都期許佛教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是時代的主題,也是佛教的責任,佛教界應該積極契應這樣的使命,勇於擔當。
用佛法斷煩惱,我們專業做這個
新京報:你認為中國人當下的精神信仰狀況如何?在弘法過程中,你感覺當前國人對佛教持怎樣的態度?
學誠法師:現在的人太忙了、太累了,要不停地適應社會的變化。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越來越淡化;再加上經濟的快速發展,西方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帶來的衝擊,人們對物質過分追求,自然內心越來越空虛。
對於佛法,大部分的人一知半解,一無所知,甚至迷信。比如現在“燒高香”,“燒頭香”的現象,一方面說明大家對佛教需求量很大、很迫切,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家對佛教信仰的層次還比較低。
新京報:龍泉寺是為數不多向公眾開放修行的寺廟,有各種禪修班、法會,這是為了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