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員副研究員郭艷。 |
中評社三亞4月15日電(記者 楊犇堯)來自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的郭艶在第七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上發言,認為只有全面分析其影響與局限,才能準確把握當前台灣的社會氛圍以及運動所帶來的政治後果,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和穩健步伐。
郭艷說:“台灣年輕世代存在局限。”這主要體現在公民社會與“國家機制”對立,不少台灣學者曾樂觀地認為,台灣已成功地進入民主鞏固時期,然而,近年來台灣政治人物和社會大眾的諸多表現,使得台灣不但已由西方的自由民主式民主異化為民粹主義,甚至還有民主衰退的可能。
她說,“更為嚴重的是以近年來社會運動的頻繁程度來看,很多台灣年輕世代迷信廣場效應和‘民’力量,將運動純粹作為追求政治目標的常規手段。假如簡單地把自身當作是體制或霸權的對立物,實際上這是霸權的最有力的整編方式,因為所謂的社運處方其實僅僅是霸權公式的另一種因式分解罷了。”
她又提到“反中”意識主導下的“反服貿運動”並非單一的偶然事件,實際上有著深厚的社會土壤。它與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兩岸隔絕半個多世紀有關,但更主要的是李登輝、阿扁當局推行“獨化”政策和教育的結果。不管是李登輝的作法,還是阿扁的“去中國化”,其主要目的就是把台灣改造成新的“國家”,並塑造全新的台灣“國民”意識。再加上美日為強化其“以台制中”戰略,不時對其推波助瀾,供給養分,使得台灣民眾以“中國”為核心的國家認同發生了明顯變化,統獨立場上的“去中趨台”趨勢日益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