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4日電/“我們現時爭取‘正名’不單止入直路,更是看目標而跑。”
據星島日報報道,香港教育學院校長張仁良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七月將正式向教育局提出“正名”申請,若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順利可在今年底到校進行評審,最快明年初會有結果,屆時教院將正式成為大學。張仁良又表示,雖然教院在“正名”的過程增加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範疇,但會努力將之變成協同效應,在培訓教師的過程中,增強他們的世界觀。
教院是在九四年合併五所師訓學院而成立,今年踏入二十年周年,整個學年都有不少慶祝活動,但師生最期望是學校盡快得到“正名”成為大學。去年九月接任教院校長的張仁良接受本報訪問時,坦言由去年初獲委任後,“正名”是教職員和學生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他指隨評審局“學科範圍評審”的專家早前到教院實地考察,初步評價正面,最終報告七月會收到。
“我們(教院)可以做的都已經做完,待收到(學科範圍評審)報告後,會正式向教育局提出‘正名’申請,若教資會在九月開會討論,最快可在今年十二月底到校,看看我們是否擁有大學架構,教資會完成評審後,最快明年初有結果,若獲准正式成為大學,仍要經行政會議和立法會,進行一些相關的程序和條例修訂。”雖然成功申請與否最終由政府決定,但張仁良形容爭取教院“正名”為大學不單止入直路,亦已經看目標而跑。
張仁良稱,完成“正名”後,會徵詢教職員、學生、校友有關新校名建議,“好似希望叫‘教育大學’或是‘師範大學’?等了幾十年的夢終於實現,一定要他們都有份參與。”
“正名”後教院的發展惹人關注,目前教院課程除教育範疇外,亦有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談到日後資源的分配,張仁良坦言作為校長,如何融和校內不同部門和同事很重要,又指不同意教院新增兩個學科範疇,會出現“二奶仔”或“資源傾斜”的情況。他強調,教院最重要的核心任務是培育教師,通過新增的學科,可以達至協同效應,“作為老師,我希望他們除授業外,亦能教學生持續發展的重要;現時教師在兼備基本知識同時,社會的要求亦愈來愈廣,故希望他們多去交流,增加他們的世界觀。”
本港大學在世界的排名,一直都是家長、學生選擇報讀的指標之一,“正名”後的教院相信亦要面對這個問題。張仁良指,明白日後必須面對大學排名這問題,但強調教院是一所有特別任務的大學,要肩負為社會培育教師,“作為校長我會關注(大學排名),但我會在滿足香港教育先,再看國際排名;若社會認為教院培訓了他們需要的老師,但學校在國際排名敬陪末座,我願意承擔。”
教院過去五年平均每年籌得近一千八百萬元,形容自己是“三陪校長”,“陪飲、陪食、陪笑”的張仁良,透露今年會破紀錄,由於仍有一些捐款在傾談中,故暫不透露款額,“只要是學校的政策、做的工作令社會有共鳴,我不擔心社會不支持教院,作為校長則是幫學校包裝、推廣,與不同界別溝通。
(來源:星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