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部分打工女性來說,遷移在某些方面是一個得到賦權的過程。換句話說,她們通過參與城市的勞動力市場而獲得經濟獨立,脫離農村的父權制家庭也意味著打破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可能性,家庭生活及親密關系進而被重塑。與農村留守婦女相比,已婚移民婦女在城市裡有限的居住空間和長時間的工作時間而使得家庭負擔大大減輕;因不與子女共同生活、有規律通勤而免除了日常照料的責任。可以說,非父系居住模式很可能帶來性別更為平等的婚姻關系。
城市不斷吸引女性遷徙,與此同時也要看看到,城市中仍存在一些有礙女性更好生活的因素。今年年初,一名大城市獨居女性被困浴室30多小時後才獲救的消息就引發過一波討論。女厠所排長隊、公共場所母嬰室不足等早已不是新聞。隨著大城市中女性數量和比例的持續增長,城市規劃及治理方面也應觀照并順應這一趨勢,將性別維度納入考慮視野。
多項研究均發現,男女對城市設施的使用與感知并不相同。過去的城市建設更多是圍繞男性需求進行的,在對女性的包容度、便捷性和安全性方面尚有一定的改進空間。所謂包容度,是指幫助女性參與城市的社會、文化、經濟和政治生活;便捷,指的是讓城市設施與服務滿足女性的生理需要與社會角色;安全,則指向創造一個安全的城市環境,讓女性共享更好城市生活。
不少城市都在強調倡導建立兒童友好性城市,女性友好性城市卻甚少被提及和關注,把性別視角納入城市治理在我國也尚屬新的嘗試。近年來,聯合國倡導在全球各大城市建立對兒童、青少年和女性安全與友好的城市,其中強調了使女性免於各種形式的暴力,增加女性在城市政策制定中的話語權,以及增強女性領導力等。在城市建設實踐中,決策者和治理者有必要考慮不同年齡與性別的城市居民的差異化需求,把兒童與女性的視角納入城市規劃及政策制定過程,讓所有城市居民共創共享包容、便捷和安全的城市空間和居住體驗。(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作者:沈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