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鎮化進入高速增長期,中國城鎮化率已從改革開放之初不足20%擴張到“十三五”末超過60%,成為我國工業化、現代化重要驅動。伴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地。普查結果顯示,城鎮、鄉村居住人口數量分別為90199萬人和50979萬人,占比達63.89%和36.11%。當前,我國人口流動呈現出“流向城鎮的流動人口比重仍在提高,流向城鎮化率較高地區的流動人口比重較高,省內流動人口增長更快”的特點,近距離的人口流動增長更快。
“過去十年,我國城鎮化率提高較快、流動人口增加較多,這是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人力資源和人才資源有效配置的體現。同時,也是部分地區和區域包括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增強的結果,和世界各國發展歷程的趨勢是一致的。”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李曉超指出。
期間,城鎮常住人口持續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具體而言,城鎮常住人口增加2.36億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14.21個百分點,比上一個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個百分點。
然而,在人口遷移過程中,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呈現出差異,即“人戶分離”的情況凸顯。對此,李曉超回應道,首先,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在近十年間明顯提高。截至2020年底,國內已順利實現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鎮落戶的目標。而前述差異主要體現在農民工群體。由於受各種保障條件和制度的制約,這部分差異的緩解和消除仍需要過程;此外,部分鄉村戶籍人口在城鎮落戶的意願下降,特別是鄉村振興包括脫貧攻堅取得成就後,前述群體離開鄉村意願較低,也是影響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
“人戶分離數量激增,說明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深化,為人口流動提供了便利化,也提高了要素的配置效率。”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指出,未來戶籍制度改革仍需繼續深化,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進而加速城鎮化進程。同時,應加大社會公共服務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促進城鎮教育、就業創業、醫療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與常住人口掛鈎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