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多家航空公司陸續推出的“隨心飛”機票產品,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簡單來說,“隨心飛”產品主要是通過花費三四千元的價格,享受能够在一段時間內,一定條件下,不限次數的飛行服務。
在此之前,也有一些航空公司銷售過年票/套票之類的機票產品,不過大多是針對飛行頻率比較高的商務人群,或針對部分特定區域市場航綫,所售的艙位及價格也都偏高。
而“隨心飛”產品則面向廣大消費者,這與疫情下飛行次數減少,航空公司為了填滿座位,想出的“提前預售”方式有關。通過“隨心飛”這種特殊的產品,提前鎖定更多有剛性探親或有靈活旅行需求的乘客。
然而,“隨心飛”產品推出一年來,也遭遇了不少消費者投訴,主要集中在“隨心飛”機票不好兌換,兌換機票數量不透明,人工客服難撥通,投訴不受重視等。
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上述的“隨心飛”變“鬧心飛”,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一是航空公司并不是公益機構,銷售任何產品,都需要考慮投入產出。而對於“隨心飛”這種不限次數的飛行產品,要考慮的就是是否會擠占原本可能通過正常(更高)票價來銷售的座位,進而帶來機會損失。
比如東航“周末隨心飛”推出後最初幾周的數據,top10的熱門航綫,周末隨心飛旅客占比都在80%以上,也就是說普通旅客基本上都買不到票,特別是成都拉薩,基本上整條航綫都成為隨心飛專機。這個機會損失有多少?熱門航綫被占滿,流失一個旅客估計要損失1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