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別讓應急措施迷失在污濁的空氣中
http://www.CRNTT.tw   2015-11-11 12:12:51
11月8日,沈陽市的建築籠罩在霧霾中。當日,沈陽遭遇嚴重霧霾天氣。
  11月8日這一天,應該寫進沈陽空氣污染史:當地啓動了天氣重污染應急響應,預警達到最高級別的紅色。遺憾的是,在六級重度霧霾污染中,這座城市并沒有以最快和最有效的措施自我保護起來。

  紅色意味著高度緊張、刻不容緩,往往只有當某種災害或危機達到最可怕的程度,這種顔色才有機會出場用以提示危險。

  在8日這一天,當可怕的紅色來臨,沈陽應該嚴陣以待起來。但跟危機形勢不匹配的是,紅色一級預警發出數小時後,人們看到:說好的建築工地停工,但有的機器仍在轟鳴;說好的機動車按照減排規定限號,但緩慢的交通嘲諷著那一紙空文。

  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記者撥打了沈陽市環保投訴熱綫反映工地違令施工,但工作人員卻表示,他們只接到了上午啓動重污染天氣二級(橙色)應急響應的通知,對何時啓動了一級應急響應并不知情。

  不少沈陽市民對紅色危險的降臨更是茫然不知。清晨,環衛工人在濃重的霧霾中清掃路面積雪,其中一位52歲的車姓工人并不知道這場霧霾“具體嚴重到什麼程度、對身體有何危害、該如何預防”。

  面對記者的采訪,一些市民毫不知曉自己的城市正在面臨紅色級別的污染危機;還有學生家長詢問記者:明天學校是否停課、孩子可不可以不參加戶外體育活動?

  在遭遇今年以來最嚴重的霧霾污染以後,沈陽人一度在當地市政府、環保局以及教育局的官方網站上,找不見關於霧霾預警的信息。環保局官網還曾不合時宜地癱瘓了兩個小時。

  彌漫在沈陽上空的霧霾猶如一面鏡子,不僅照出了空氣污染,也折射出日常平靜之下難以發現的漏洞:當一場危機到來,地方政府以及社會表現出來的應急、動員和治理能力,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充足。

  霧霾早已是我們熟悉的敵人,這對沈陽來說也不例外。去年1月,沈陽市政府發布了空氣污染應急預案(試行)。就在當年11月,同樣是冬季供暖開始,當地媒體報道“沈陽遭遇史上最嚴重霧霾”,一級應急預案啓動。但學校并沒有如預案中所規定而停課。對此,教育部門負責人解釋說,只有等環保部門、應急指揮部統一下發通知,才能執行相應的措施。

  霧霾已經降臨,通知還在路上,應急措施似乎迷失在污濁的空氣中。如今,熟悉的情節在重複上演,而如此雷同不應該只是巧合。

  仔細審視,沈陽的那份空氣污染預案覆蓋了應對霧霾的方方面面,看似沒有盲點,應該招招制敵。去年此時,我們還可以稍加寬容地想象,經過一年多的實施運作,這套應急措施會日趨完善,具備執行力和生命力。

  然而我們遺憾地看到,直到危機再次襲來,沈陽還在複制從前的疏漏,再次顯露政府行政體系的茫然和社會動員能力的匱乏。

  一個沒有及時套上“護甲”的城市,在霧霾面前,則顯得脆弱不堪。人們只能絡繹不絕地踏進醫院呼吸科門診的大門,住滿呼吸科住院病房。 

  此時,生活在別處的我們,不必像旁觀者一樣看著發生在沈陽的一切,而後躲在角落裡暗自慶幸。因為誰也無法肯定類似的應急機制失靈,一定不會發生在自己所處的地方。沈陽絕不是孤例。

  去年,國家環保部就發出提示:全國多地陸續出台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但操作性還存在短板:地方應急預案多采取“停、限、減”等措施,但因大部分應急預案不具備法律效力,導致應急措施無法落實。

  現代社會不期而遇的危機何止是霧霾。一個光鮮亮麗、欣欣向榮的城市裡,往往隱藏著一些還沒完全褪去的傷疤,那可能是一場毫無防備的大雨、超出想象的台風,或者出乎意料的城市交通設施故障,以及那些人力至今難以預知的自然災害。

  當我們尚不能消除那些風險的時候,至少不該等到危險紅色訊號來臨,還茫然不知所措。我們總不能拿那些被描繪在紙上的應急制度來自我防衛,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完備的應急法案、高效的行政體系、事無巨細的防衛措施和習以為常的社會動員系統。 

  11月8日,霧霾鎖城的沈陽,應該記住這一天;這一天的記憶,不僅僅屬於沈陽。(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陳璇)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