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6日電/今年以來,由於人民幣貶值、股市波動等現象的出現,海內外一些擔憂甚至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又開始多了起來。對此,中國多個部委都做出回應,表達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中國總理李克強更是在多個場合力挺中國經濟,他最近的表態是:“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每逢困難會更加堅韌,越遇挑戰會越戰越勇。”
法國《歐洲時報》2月26日載文《為何說中國經濟“有事不怕事”?》,文章說,“經濟學有一半是心理學”,尤其在當前世界經濟普遍低迷的情形下,保有信心與客觀看待各經濟體發展,十分必要。那些過度描繪中國經濟悲觀景象的人,也應該看到這樣的事實:即使中國經濟增速在放緩,但仍處於全球經濟增長引領者的行列,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作用依舊明顯。中國市場更是獨一無二,無論其規模還是機遇,都暫無替代者。
當然,信心與態度的背後還需要堅強的支撑因素。陸續發布的2016年1月經濟運行數據,如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下降速度有所放緩、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雖有上漲但仍然不高等,在傳遞出一些經濟向好信息的同時,也為中國政府接下來的貨幣、財政政策操作提供了空間。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看,1月份調查失業率數據為4.99%,其背後是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而居民收入繼續跑贏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單位GDP能耗也在持續下降,這些數據增添了中國經濟應對更大挑戰的底氣。
與過去不同,這次“中國經濟崩潰論”的主要指向是,中國正在發生一場金融危機,并可能擴散至全球,其嚴重程度超過2008年。而這種論調的依據又大多指向,中國債務與GDP之比正達到250%-300%的危險點、中國正試圖通過人民幣大幅貶值推動貿易。
經歷過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海內外對金融要素、金融風險更加敏感,中國經濟的開放度超過以往,人民幣國際化等行至半途,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相互影響給人越來越強的體驗,這就包括中國經濟中一些隱性的金融風險會被顯性化、放大化。這恐怕是此次“中國是當前金融危機根源”論調肇始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認,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或大或小的風險,尤其中國經濟正在經歷深刻的結構性變化,這會帶來經濟增速放緩、一些經濟數據下滑、一些經濟矛盾凸顯,但其目的是為將來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因此,看待這個階段的中國經濟問題,不能做簡單的對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