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世界電影大師侯麥鏡頭裡的愛情四季
http://www.CRNTT.tw   2021-01-17 15:34:50
 
  電影從菲麗絲決心離開羅伊克開始,她的發廊老板也離開家,在巴黎附近的小城開了一家新發廊,跟她共築愛巢。她的母親對羅伊克很滿意,覺得她這樣做很傻。而她說羅伊克不諳世事,不像她的老板,雖然讀書沒有那麼多,但是人情練達,會辦事也是一種魅力。而且,她對於在巴黎尋找夏爾已經絕望,希望乾脆走遠一點,斷了心中熬人的牽掛。就這樣,她在聖誕節跟老板來到小城安家。然而,剛剛安頓下來沒幾天,菲麗絲又決定離開發廊老板,回到巴黎,她沒有回到羅伊克身邊,雖然他完全不計前嫌,希望她回去。而她決定自己一個人過。

  這時我們才明了,無論她說不喜歡羅伊克的掉書袋,還是老板的俗氣,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問題。導演特地設置了深愛著她的兩種不同類型的好人,只是要讓菲麗絲說出來真正的問題:她不能跟他們在一起生活,原因不在於他們愛不愛她,他們的人品好不好,甚至他們的性格、能力和修養好不好(兩款不同類型),唯一的原因就是:雖然她愛他們,但是對他們的愛還不足以讓她可以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三個男人的設置是一個特殊的三角:羅伊克和發廊老板分別是兩類愛她的人,電影描述了他們的優缺點(都是優點比缺點多的好男人),而菲麗絲銘刻在心,深愛不忘的夏爾,導演特地回避了對他性格的所有描述,盡可能不提及這個人的任何特征,除了他的職業(廚師)。在侯麥的電影中,這是一個極為罕見的純符號化的角色,他唯一的功能就是:這是菲麗絲偶然遇到的最愛,或者說,他就是她的愛情。

  按照大多數藝術電影(反好萊塢)的走向,菲麗絲應該永遠也見不到夏爾,似乎在現實的生活邏輯和藝術的邏輯上,這都更加合乎情理。但是侯麥此時溫情爆發,居然讓他們在公共汽車上相遇,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恰遇太俗套,太歡喜,太好萊塢,怎麼會出現在侯麥電影中?這是個問題。

  探討導演的意圖是愚蠢的事,也許只是他一時的心血來潮。這裡真正特殊的是,菲麗絲在侯麥的愛情主題電影中,是一個極為特殊的角色。事實上,在侯麥的愛情電影中,無論是《四季》,還是《人約巴黎》,每個人都是處於一種複雜的情感狀態中,他們愛,但是對愛人又有不滿意,或者面臨其他的誘惑,或者身份的制約,或者不安全感。《春天的故事》中,娜塔莎戀父,跟父親的女友吃醋,父親雖然寵愛女友伊芙,但是卻非常明確他們的關係不會持久,娜塔莎想撮合自己的朋友讓娜和父親,父親也對讓娜動心,每個人都處在一種微妙的難以名狀的複雜情緒中。每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有特殊的意味。其中有一場戲很有趣,他們四個人一起吃晚飯,討論康德哲學中的先驗和先天的概念。一個長鏡頭,四個人不停饒舌,討論最抽象的、遠在天邊的哲學問題,但是鏡頭下反映的卻是飯桌上日常生活的複雜的愛恨糾結。最普遍的問題與最具體的人際關係之間構成的強烈反差,在一個不變的長鏡頭和不停歇的法國式嘮叨之下,顯得格外有戲劇性,然而這種戲劇性又那麼有節制,沒有一種感情徹底壓倒別的感情,他們終於吃完了這頓既哲學又日常的晚飯。春天已經到來,花園修整一新,娜塔莎的項鏈最後被找到了,然而故事依然撲朔迷離,依然不能肯定是不是娜塔莎做局陷害她討厭的伊芙,也不能肯定這四個人最後的關係會如何發展。每個人都在複雜的情感中糾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