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7日電/網評:新年俗讓年味回歸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孔德淇
近年來,關於“年輕人不再熱衷過年”“年輕人不喜歡走親訪友”“年味逐漸淡化”等經常成為熱搜話題,似乎表明現在的年輕人對過年的熱情不如從前高漲。然而,最近的報導顯示,這種趨勢正在逆轉,如今的年輕人開始製造自己的“年俗”,重新體驗春節的樂趣。例如,今年的“新中式服裝”成為熱門,許多年輕人紛紛購買了帶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新中式服裝,為自己和家人營造節日氛圍。同時,年輕人也開始採購適合年輕一代口味的年貨。
年俗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隨著社會文化逐漸多樣化,在“回家團圓”這個過年的核心主題下,年輕人有了越來越多的“自選動作”,年俗不再“整齊劃一”,也為年俗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年輕人在“過年”中的積極參與可見一斑。根據各大在線購物平台的數據顯示,具有國風元素的新中式外套、春節斜挎小“龍”包等年輕態服飾近期搜索量明顯增加,成為春節前的“頂流”。另外,傳統年貨之一的春聯也被年輕人賦予了新的玩法。無論是耿直率真的表達、諧音象形的形式,抑或是歡樂叠字的方式,都與往常春聯的莊重嚴肅書寫形成了鮮明對比,表明人們在不斷追求自由和率性……通過這樣的方式,年輕一代找到屬於自己的過年樂趣,重燃對春節的喜愛。
觀察今年春節的新變化,許多人稱“年輕人競相成為‘過年主理人’”。這種說法釋放了兩個信號。首先,年輕人對於“過年”的興趣逐漸回歸。與以往的冷淡態度截然不同,他們不再是被動參與,而是主動組織和策劃;其次,隨著這屆年輕人逐漸成長為家庭的支柱,他們在過年這一事務中的話語權和主導地位不斷提升。
也許這正是春節在悄無聲息中重新將一代又一代的人重新融入家庭的傳統譜系,同時也將人們再次連接到中國獨特的文化構架中的過程。正如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說:“文化需要通過記憶來傳承,我們不僅要在個人的現在和過去之間建立橋梁,還必須在社會的不同世代之間建立橋梁,否則文化就會消失無蹤。”通過這些新的年俗,年輕人在春節這個大背景下與傳統重新相逢。
誰能抗拒春節的魅力呢?大家喜愛的年俗或許因人而異,但無不表達著對團圓的珍視,對新年的祈盼,以及對傳統文化的依戀。各種風格和地域的年俗並存,共同將人們帶進“春節時間”。這實際上是刻在每一個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文化基因,是千百年來形成和鞏固的價值認同與精神共識。
春節是每個人都期待的節日,年輕人們紛紛提出自己的過法,賦予了古老節日以新的活力和意義。事實上,由誰來主導過年並不重要,關鍵的是讓更多的人都能參與其中,讓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每一個人、每一代人,都能收穫節日的喜悅與照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