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這個話題前,必須先談談當下的就業形勢和就業氛圍。據國家統計局,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6%,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16-24歲、25-59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分別為18.1%、4.8%。重點群體的就業壓力大是事實。宏觀的大形勢,落到這批年輕人身上,就是求職難的現狀。在選擇相對變少的情況下,年輕人紛紛擠入考公、考研賽道,焦灼難安。身心觀感也一次次告訴他們,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變得更為不易,所以心有委屈不甘,又不得不無奈妥協。
正因為此,才出現了這樣的自嘲:“學歷不僅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平心而論,我們無法去居高臨下地質問為何發出如此感嘆,也難以感同身受地體會這種痛苦,但我們都能理解這種困境。
普遍的認知裡,讀書改變命運。但今天,這句話似乎橫在了理想與現實之間,讓一些人進退維谷。人迷茫的時候,總愛思考抽象的人生,感嘆浮沉的命運。但無論怎樣長籲短嘆,我們終歸要面對現實。當高學歷到好工作之間的關係由強變弱,當個人命運的確定感變成失控感,讀書似乎不再有用,學歷似乎成了累贅。
是這樣嗎?至少寫下“孔乙己的長衫”,就是讀書的結果,這也是一次確定自我的嘗試。
回到“長衫”的文本,也能找到答案。並非每個人都能用如此生動的語言來形容個體當下的處境,這些人不僅做到了,還賦予了“長衫”符號意義。這個賦予和群體探討的過程,恰恰說明“長衫”並非枷鎖,而是內化為個體的學識和認知,成了抵禦人生洪流的思想利器。換個角度來看,這些語言表達技巧和敏銳的洞察力,也是求職的優勢,但或許被情緒掩蓋了。所以,發現自己的優勢,並運用到求職中去,也是一堂必修課。
“孔乙己的長衫”是一次自我剖析,也是積極的群體自救,脫不下也不必脫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