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於初步走紅的版本館來說,如何守住熱度、成為“長紅”,則更為艱難。
筆者認為,“年輕”的版本館,或許能從文博界的“長紅翹楚”中得到一些啟發。
其一,藏品是文化事業的基礎,沒有藏品,後續工作就無從談起。比如,位於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收藏文物超過800萬件,珍藏的文物和圖書資料在世界上久負盛名,由於空間限制,雖有99%的藏品未能公開展出,但也不“妨礙”它成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全世界的人,都會奔著“鎮館之寶”而來到此地。
對於版本館來說,持續推進具有浙江標識、江南特色的藏品體系建設是重中之重,是更新迭代展覽內容、深化學術研究的基礎。
其二,不再端著“高冷範”,走有溫度的“親民路線”,切實提升觀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也是“長紅”的不二法門。比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以考古和文物修復為主題的系列盲盒,吸引了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深度參與“文物”挖掘、修復、還原“一條龍”式的考古體驗,在活動中培養了孩子對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
版本館推進“珍稀雕版保護工程”,設置雕版印刷體驗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還可以嘗試在這方面做更多的探索。將嚴肅厚重的傳統文化,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展現,“躺”在博物館裡的文物和歷史才能被觀眾真切地觸摸和感知。
其三,推陳出新的文創產品和影視精品是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它讓人們頻頻驚嘆“原來文物還能這麼玩兒”。
比如,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憑借高質量的創意節目、亮眼的文創產品圈粉無數。“雍正萌萌噠”的壁紙讓無數年輕人熟悉了《清人畫胤禛吉服讀書像》和故宮博物院。《我在故宮修文物》系列紀錄片則在對文物修復師平實日常的描述中,令觀眾感受到文物從古至今跳動著的脈搏。而《上新了,故宮》文創綜藝展示了許多未開放區域與文物的高清圖像資料,補充展陳內容的同時,也激發了許多年輕人對故宮文化的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