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吐魯番坎兒井漸幹涸:千年生活方式或消失
http://www.CRNTT.tw   2016-09-24 10:43:06
 

  這一水源幫助養活了該地區的50萬居民,並且保障吐魯番的家庭農場能夠種植千百年來塑造了當地特色的作物——葡萄。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葡萄架,鄉村地區滿是高大的磚泥晾房,葡萄會在裡面變成葡萄幹。

  現年32歲的米吉提·薩魯丁帶著訪客來到一片灰白土壤上的空地,進入僅夠俯身通過的一條窄渠。他回憶,小時候,整個社區都會每年春天出來清理坎兒井,一桶一桶地淘阻滯水流的泥沙。“每家每戶都會出一名青壯年。但是現在很難再讓人免費幹活了,”他說。

  文章稱,中國政府承認吐魯番坎兒井面臨的威脅,近年來試圖禁止挖掘新井的行為,因為它們導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在2008年,地區政府宣布了一個耗資12億元人民幣的項目,用來保護並修復坎兒井系統,其中部分資金來自世界銀行。

  根據政府的估算,吐魯番盆地下方的蓄水層每年大約縮減300萬立方米,其中不少是因為石油開採與農業用水。

  儘管採取了挽救坎兒井的措施,但一些官員似乎接受了它們終將消亡的命運。“對坎兒井幹涸完全不必大驚小怪,”吐魯番地區水利勘察設計院前院長盧震說。“被取代是歷史的必然。”

  文章稱,吐魯番坎兒井的起源並不清楚,不過專家指出,它與伊朗、伊拉克及中亞缺水地區發現的名為“卡納特”的地下暗渠有相似之處。

  鑒於吐魯番曾是絲綢之路北線上的重要補給站,得克薩斯農機大學的阿不都博士認為,這項技術很可能由波斯商人傳入,後來又經過了當地人的改進。“雖然吐魯番坎兒井的長度和建造方法與眾不同,但它們的基本工作原理是一樣的,”他說。

  文章稱,這些原理既簡單,又極為複雜。

  多數坎兒井始於天山腳下,從冰川徑流補充的地下蓄水層中汲取水源。這一系統包含地下水壩與水庫,但最重要的標誌建築是竪井,每隔幾十英尺挖掘一口井,從而提供進出渠道的口子,同時有利於維護與通風。

  從空中望去,這些井看起來像是在杳無人煙的大片沙漠裡星星點點的巨大蟻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