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ECFA十年和兩岸關係未來
http://www.CRNTT.tw   2020-11-09 17:43:41
 
  在經濟政策層面,民進黨當局積極推進新南向政策,加緊親美反中,試圖擺脫台灣對大陸的依賴。哪怕在新冠疫情發生後,新南向政策折戟,與美FTA協議毫無進展,民進黨經濟部門也不忘進行內部打氣,宣揚中止ECFA對台灣經濟影響不大,“外貿影響占比祇有約5%”。藉此,來論證其政治正確,為台灣民眾畫出一張經濟大餅。

  面對具體的ECFA到期問題,民進黨當局則開始了其口惠而實不至、顛倒黑白的政治操弄:去年起就口頭上喊話“不樂見”ECFA中止,閉口不提其在野期間誣陷ECFA是“糖衣毒藥”、阻止ECFA全面落地的行徑;實際行動中繼續離間兩岸關係,誤導中止ECFA是大陸“單方面地破壞海峽兩岸和平穩定之現狀”。為了合理化其政治上反中且不會因此經濟利益受損的邏輯,還拋出所謂“政經分開”論:“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不希望對岸停掉ECFA”。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民進黨當局及綠營政治勢力的運作下,台灣社會意識形態加速“綠化”,社會層面的國家認同感愈加疏離,統一意願日趨弱化,將享受以ECFA為代表的所謂兩岸和平發展紅利當成理所當然,2020年1月11日的台灣大選結果即是明證。在官方層面互信喪失、社會層面不信任加劇的背景下,ECFA陷入愈加尷尬的境地。對於這項附帶政治前提的經貿協議,在失去了政治前提下進行續簽協商,等同於承認所謂 “政經分離”的論調,等同於承認台灣當局政治上往“一邊一國”、“一中一台”的方向走,經濟上可以不受影響繼續獲利,這背離了大陸“以經促政”、“反獨促統”的初衷。

  三、台灣經濟出路在於處理好兩岸政治關係

  ECFA是兩岸經貿關係的象徵性符號,也是台灣進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唯一出路。在大陸保持經濟中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時代背景下,台灣經濟要發展,必須處理好跟大陸的關係,包括推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與兩岸經貿活動的自由化,從而避免被邊緣化,以有效改善台灣的發展環境,才能進行有效的全球化運作。

  台灣是一個淺碟形的小型島嶼經濟體,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進出口貿易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之一。從19世紀60年代到2000年這40年的歷史經驗看,台灣經濟之所以能以年均8.9%的成長率高速發展,取得“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地位,成就經濟發展的奇跡,就是因為在當時的內外環境條件下,有效地進行了全球化運作。

  然而,進入到全球化加速發展的21世紀,由於未處理好兩岸關係,台灣全球化運作受阻,近20多年來其經濟成長的速度一直在走下坡路,從9%跌到現在的1%,形成了一種“悶經濟”的狀態,發展環境、投資環境、出口環境均成了島內政黨政治的犧牲品。當周邊國家爭相分享大陸發展紅利之時,同宗同源的台灣當局卻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想方設法阻撓兩岸經貿合作正常化,錯過了利用大陸的資源要素和市場來發展自己的大好時機。可以說,作為保障台灣利用大陸的市場資源的機制,ECFA是當前台灣擺脫經濟困局、重新登上世界經濟發展列車的唯一出路。

  當台灣發展空間被擠入到愈加狹窄的市場地帶,其經濟地位也將陷入愈加邊緣化的境地之時,民進黨當局所謂的各類替代性方案解決不了台灣的問題。比如被民進黨當局寄予厚望的“新南向政策”,實施4年耗時耗力、投入鉅資仍未見成效,台灣對東南亞地區出口不增反降,今年上半年台灣出口到東南亞地區的增長率為-4.8%,祇占台灣總出口量的15.7%。可見,大陸對台灣經濟起到的根本性主要影響,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能對這種影響力形成替代。其實,哪怕台灣“新南向政策”要取得成效,根本上也有賴於兩岸關係的正常化。“新南向”國家不會罔顧一個中國原則,貿然與台灣發展“官方經貿關係”,與東南亞國家拓展經貿關係祇是民進黨當局的一廂情願,先天不足的“新南向政策”其實早已註定夭折的結局。

   除了新南向政策,民進黨當局為台灣預設的經濟出路還包括持續“親美反中”,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美對抗加劇,民進黨當局為實現挾洋自重的目的,自甘充當“反中”急行軍,其目的無非是想將此作為投名狀換取政治經濟利益。但是,能否簽FTA並非祇涉及美台關係,美國還要考慮到其他國家的意見與態度,台灣當局在這當中幾乎沒有話語權。即使美國開啟了與台灣商談FTA,按照美國優先政策,必然涉及到“美豬”、“美牛”輸台等敏感議題。可以預見,這項政策最終也將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民進黨當局不斷觸碰兩岸政治底線的情況下,留給台灣擺脫經濟困境的時間已經不多。一方面,大陸主導的區域性協作新格局已現雛形,台灣不重回九二共識,也就意味著將喪失參與區域協作的機會。目前,大陸主導的東盟十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經形成並在擴大當中,在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後,台灣在鄰近的對外經貿方面失去依靠。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帶來深遠影響,也給全球經濟發展增加了許多新的變數。當前,中美競爭加劇,中國率先走出疫情,經濟快速復蘇,美國仍深陷疫情泥潭之中,且在逆全球化道路上越走越遠。台灣經濟發展的內外政治環境更加複雜嚴峻,變數更多:經濟可能持續“悶”下去,政治也可能更加動盪不安。在此情況下,如果還繼續慣性思維,因為政黨私利讓台灣成為美國制約大陸的棋子,祇會把台灣帶入窮途末路。

  歷史的經驗、現實的需求與未來的趨勢已然表明,台灣經濟的出路祇有一條,即更好地融入大陸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在發展的岔路口,民進黨當局應放棄黨派私利,站在民族共同利益、台灣共同福祉的高度,重回“九二共識”和兩岸一中的正確軌道,重啟ECFA協商,推進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這才是政治家的責任與擔當。如此才能為台灣經濟打開新的大門,讓台灣進入到發展的開闊地帶。

  注釋:

  ①引用自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2019年10月30日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發言,見: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0/30/c_1125171813.htm?ivk_sa=1023197a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0年10月號,總第274期)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