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評:逃離“北上廣”?哪都有焦慮!
http://www.CRNTT.tw   2017-04-23 00:14:37
 
  也因為哪都有焦慮,所以我們才會為該不該逃離北上廣而更焦慮:我們擔心,所謂逃離,不過是焦慮之身的位移。
 
  事實上,我們在說到逃離時,“逃離”後面連著“北上廣”,未必是個地域概念,而是心理狀態。我們想逃離北上廣,本質上是為了逃離焦慮。
 
  這類焦慮,或許帶有普適性:就在前兩天,我還看到報道說,逃離“北上廣”的故事,不只在中國發生,前不久,《紐約郵報》的頭條新聞就叫做“人們正以驚人的速度逃離紐約”。這也跟房價有關係:根據《紐約城市負擔能力報告》,2016年紐約居民的房租支出將占到家庭總收入的65.2%。換句話說,紐約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二,貢獻給了房子。看來,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不止是咱們這。
 
  焦慮是抹不去的現實。但正視焦慮,沒必要把它說得絕望。因為絕望也解決不了焦慮。逃離北上廣跟在家鄉渾噩度日之間,本就有著廣闊的回旋空間;而留在北上廣,或許也能掙得某些自由。現實還不至於能窒息普通人的深呼吸。
 
  我有報社的前同事,從上學到工作,在北京總共待了10年,但2015年初還是離開北京,去了蘇州。離開之後,他起初的確很不適應,寫文章說每次在網上電視上看到北京,心中總有一陣說不出來的隱痛。但現在他過上了節奏沒那麼快的生活,日子過得挺滋潤。沒什麼絕對的“逃離不了”,有時候是我們高估了在得失之間調適的陣痛。
 
  而待在北上廣,用“偶作逃離”去找些樂趣、對衝壓力,生活或許也就不全是“房價+霧霾”。“4小時後又逃離北上廣”,用壓縮人們做決定的猶豫餘地的方式,逼著人們去完成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最大的意義,或許就是讓人們走出“宅”“手機依賴”,去尋找另一種可能。在大城市,我們能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攢下更多的本,但也要我們豁得出去:壓力未必是沒法回避的,樂趣往往也是自己找的。
 
  離開或不離開,其實我們可以理直氣壯些,而不必用上悲情的“逃”字。在焦慮面前,除非我們束手就擒,否則我們還不至於無還手之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