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澳大利亞《解讀者》雜誌網站7月5日文章,原題:在太空,美中之間開始出現均勢1994年,中國開始著手自主研發基於衛星的全球定時和導航系統。與中國在航天領域所取得的其他成就一樣,該項目採取一種穩步、漸進的方式,採取先國內、後地區,最後向全球覆蓋發展的三階段。前兩個階段主要是實驗性的,使中國有信心建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今年6月19日,中國發射第23顆導航衛星,到2020年完全運行時將有35顆衛星。
不久前,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發布一份有關北斗的白皮書。白皮書略述了中國導航衛星的發展情況,還強調中方決心將北斗與其他類似系統如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整合起來。
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不同的是,北斗可被直接用來收集情報。地面上的一個北斗終端,可以與衛星通信以接收指令或發出信息,使用的是位於北京的系統操作員控制的專用信道。
問題是,這種能力是否會改變南海的戰略評估?回答是否定的。在這個日益擁擠、爭執的海域,關鍵的決定因素是意圖而非能力。從實際運用的層面講,北斗可能發揮穩定局面的作用,因為它能使中國決策者改善對實際情況的了解,從而降低不確定性,防止誤判。
當北斗完全運行時,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力量投射能力的不對稱仍將保持相當長時間。更有意思的問題涉及太空環境。現在,北斗接近於完全運行,中國人對它的依賴就像美國依賴GPS一樣。以前,美中之間不存在這種均勢,現在它出現在太空,這很可能會約束所有太空國家,尤其是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行為。這三個太空大國十分仰仗本國衛星信號的民用和軍事用途,從而降低了它們在太空輕率行動的可能性。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