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概到了中國社會進一步“端正”奧運觀的時候。我們經歷過了“唯金牌論”,也經歷過了輿論場上一些人以舉國體制下的金牌“為恥”,現在因為金牌少了,新批評者們又在把上一撥批評者“給罵回去”。整個社會的感受幾經擺動,該成熟、沉澱了。
第一,中國成為競技體育大國,是這個國家的一大成就。它比國力增長的速度稍快了些,但沒有快得很離譜。舉國體制針對了中國體育一路走過來的真實需求,它有局限和問題,但很管用。
第二,參加奧運會,既要宣揚重在參與,又要鼓勵、支持多拿獎牌。奧運會有豐富的精神內涵,但是爭取勝利、創造最好成績應是它的首要精神之一。所謂“快樂”也首先應是圍繞爭取勝利的快樂,而不是去奧運“溜達一圈”“凑個熱鬧”的娛樂。
第三,中國人並非沒有“金牌熱情”了,假如我們的足球能拿個世界冠軍,百米冠軍能出個中國人,公眾的熱情還會走向巔峰。
第四,舉國體制會隨著社會的進一步多元不斷自然調整,我們不應從意識形態角度與這個做了貢獻的體制較勁。過去國家把有天賦的孩子從小集中起來,讓他們脫離家庭和社會,用近乎修行的方式成長為專業運動員。這種情況早就被大塊大塊地打破、改變。由於金牌有商業利益,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和力量有興趣參與打造金牌選手,很多變化不可阻擋,國家和社會也樂見其成。
最後我們想說,體育成就是中國崛起的一個側面,也是綜合國力的一個“展示區”。對體育成就我們要珍惜,促成這些成就的機制上不合理部分要改造,但改造的結果決不能是成就的大規模喪失。對中國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其他成就也是一樣,我們千萬不能因為有了成就,就對這些成就變得麻木,甚至對它們橫挑鼻子竪挑眼。中國變得更好,一定要站在以往成就業已構建出的全新基礎上。
(來源: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