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4日,在服貿會首鋼園區金融服務專題展上,一位參觀者在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展台參觀。(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12月5日電/21世紀第二個十年初期,中國對外宣稱將著手探索人民幣國際化。北京宣布計畫將上海打造成為全球金融中心,并在香港、新加坡和倫敦設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
美國福布斯網站12月1日載文《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目標是可行的》,文章說,這些舉措代表著具有改革意識的中國官員推動中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發揮更重要作用,以及激活與世界經濟融合度尚不足的中國金融體系進行必要改革的努力。當時,外界普遍認為,中國領導層相信,一個更加開放的金融體系所帶來的好處大於壞處,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以及資本賬戶完全可兌換不是會不會實現的問題,而是何時實現的問題。
這些具有改革意識的官員們的雄心值得稱贊,但結果比較複雜。北京把金融行業視作戰略行業,擔心如果中美雙邊關系突然惡化,美國可能會把其對全球金融行業的控制武器化,并針對中國。北京不願意采取可能會使其容易受到市場動蕩衝擊的改革措施。因此,用人民幣來進行貿易結算,并作為全球儲備貨幣將受限。
可以肯定的是,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取得了進展,但步伐不大。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表示,人民幣現在已經是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而在2010年10月,人民幣位居第35位。今年1月,人民幣在全球支付結算中占到了創紀錄的3.2%的份額。
然而,客觀來看,人民幣距離挑戰全球主導性貨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數據顯示,今年10月,美元依然是全球第一大支付貨幣,占到42.1%的份額,其次是歐元(34.4%)、英鎊(7.85%),以及日元(2.96%),然後是人民幣(2.44%),其份額達到全年中的最低點。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和全球經濟低迷給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的應用帶來了壓力。
人民幣國際化最近的驅動因素是中俄經濟關系的日益密切。中國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數量持續增加,其對俄羅斯的出口也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羅斯公司無法使用美元交易,轉而使用人民幣來結算更多貿易,同時也在更多地以人民幣借款。莫斯科也在增加人民幣在外匯儲備中的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