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減污降碳推動建設可持續的綠色未來
http://www.CRNTT.tw   2022-08-09 08:13:23
  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確立了包括綠色發展在內的新發展理念,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光明網發表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研究所所長雷宇文章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國際國內態勢以及中國的比較優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新形勢,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中國向世界作出了“努力爭取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完成這場變革,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則是實現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必由之路。

  一、綠色低碳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文章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加入國際大循環,“世界工廠”的發展模式對中國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樣的發展方式無法支撐中國在未來三十年的發展。一是中國粗鋼、水泥等基礎工業產品產量已超過全球總產量的50%,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十分有限;二是中國重要資源能源對外依存度依然偏高,比如原油、天然氣大量依賴進口,在目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和“回頭浪”的情況下,能源安全和資源安全存在巨大隱患;三是中國生態環境質量和發達國家仍有差距,內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需求也不再允許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發展方式。

  因此,為了滿足未來三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發展可持續性的要求,必須努力轉變發展方式、尋求發展空間、破解發展瓶頸。

  一是要通過技術進步破解資源依賴,全面實現產業升級,在持續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逐步減少對基礎產業的需求,實現附加值更高、更有效率的發展,進而保障經濟安全;二是要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破解對外能源依存,在保障可再生能源穩定供給的基礎上逐步減少原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進口,進而保障能源安全;三是要通過產業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優化減少污染物排放,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進而保障環境安全。

  這三方面工作是破除經濟、能源、環境等領域“卡脖子”隱患、實現中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要實現這三方面的目標,無一例外都需要以“綠色低碳”的方向為引領,推動技術革新和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因此,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然是綠色低碳的發展。

  二、減污降碳協同推進是發展轉型的不二選擇

  文章認為,中國環境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高度的同根同源性。中國幾乎所有與人為活動相關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源、50%左右的VOCs排放源和85%左右的一次PM2.5排放源(不含揚塵源)都和二氧化碳排放源高度一致;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交通運輸結構,是造成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原因。因此以減污降碳為導向,倒逼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的轉型升級,將能夠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構建綠色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對於產業發展轉型和結構調整而言,重點在於保持和鞏固製造業作為中國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效率和附加值,並且在國際競爭中擴大優勢。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低碳不僅成為國際共識,而且逐漸被樹立為清晰的價值導向,碳市場、碳邊境調節機制的實施和逐步擴大意味著祗有低碳的產品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從中遠期來看,中國傳統行業的企業,尤其是以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為主的企業,必須使用更清潔低碳的能源、更大幅度地實現減污降碳,率先轉型才能占得市場先機;新興產業更需要從各個層次實施綠色戰略布局,搶占綠色低碳的發展高地。從近期來看,必須結合中國二氧化碳和環境污染物排放構成的特點,以減污降碳為導向推動基礎產業結構優化,如鋼鐵行業要大力支持電爐短流程工藝發展,水泥行業要加快原燃料替代,石化行業要加快推動減油增化,有色行業要加快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等。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