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人們對美好走向抱有期待之時,也別忘了對國際政治的“現實理性”保持清醒。場面上的“政治話術”與場面下的“另行一套”,國際舞台上的“合拍”與彌漫在多個領域的鬥嗆,在氣候問題、阿富汗問題上的對華低姿態與在人權等議題上的咄咄逼人,這一幕幕“割裂”世界并不陌生。
拜登的聯大演說只字未提中國,描繪出一幅“美國重返世界”的全球治理藍圖。他還澄清,美國無意尋求新冷戰,或是將世界分裂成不同的僵化集團。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美國刻意的不提反倒令人懷疑是否在回避什麼,刻意的澄清反倒折射出其現實的做派。“將戰略重點轉向新的優先事項和重點地區,例如印太地區”,以及近期美英澳簽署以印太地區為重點的三邊安全協定,美國染指亞太、指向中國的意味顯山露水。
聯大會議期間,在疫情與疫苗議題上,美國大發紅包——包括宣布大規模疫苗援助、分享新冠疫苗技術、投入更多抗擊流行病資金等,謀求抗疫領域的領導者地位。發展中國家由此獲得更多資源,全球抗疫的壓力得到一定釋放,這是好的一面。但同時,美國的“慷慨”裡卻隱藏“疫苗外交”思維,拉攏小圈子、與中國爭高下,夾雜的這些“私貨”,也可能導致全球抗疫合作的基礎不够穩、承諾難兌現。
更別說,美國高官揚言把華為留在“貿易黑名單”,美方一些官員將美中溝通效果不佳的責任都推到中方身上,美國一再幹擾新冠病毒溯源正常節奏……這些不友善的做派、與“場面話”大相徑庭的行為,世界又怎麼看?
對於美國在聯大會議上的表現,有媒體評論稱,“拜登想讓聯合國相信美國已經回來了,但世界并沒有那麼確定”。這描述了包括中國、歐洲國家在內的各國的心情。美國當務之急是要保持自身的信譽增值,而增值的關鍵還在於如何將美麗承諾轉化為實在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