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稱,該劇觀看量突破3億,拿下劇評9.3分,6月還囊括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導演、最佳原創編劇、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掀起一波革命劇追星潮。
翻印《新青年》雜志封面的帆布包和國潮複古T恤在購物網站上大賣,輸入“新青年”字樣,熱銷排行榜靠前的單品銷量都超過2000件;印有李大釗、陳獨秀等中共早期籌建人的胸針等配飾也受到追捧,帶火紅色主題商品網購。
“七一”前夕,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還在北京三裡屯打造“複興大道100號”創意體驗館,在年輕人聚集的潮地成為網紅打卡點,還送熱浪下排隊觀展的人喝“勵志汽水”飲料。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時期長大的年輕人,雖沒有親身貢獻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變化,但在強起來的民族複興之路上,他們表現出了愛國自豪和自信的底氣。
對於中國本土成長的互聯網科技巨頭、金融巨擘和冀望在華深耕的外資企業而言,未來的賽道可能不單是對產品和服務的技術智能迭代,而是對新青年用戶生活表達、訴求解決的複盤理解與預期調整,以及對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方的深度溝通與充分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