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火星探測為例,此前的路并非完全一路坦途。2011年11月中國火星探測計畫中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原本計畫會環繞火星運行并收集數據,但搭載著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變軌失敗。然而,在此基礎上,2016年1月11日,中國正式批複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而當時確定的這項探測任務正是我們如今所知的“天問一號”。而未來的路更是充滿未知。據悉,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將繼續以“天問系列”命名,“系列”這一表述足以令聽者對中國的“星際探索”事業充滿遐想,也就是說未來將會有“天問二號”、“天問三號”……據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表示,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已經列入了中國未來的發展規劃。在小行星取樣、赴木星系探測,這些堪比科幻小說的場景只是中國航天領域整體規劃的一部分,我們目前所看到的一個又一個起點,意味著未來一場接一場漫長的旅程,一代承一代航天人的艱辛付出。
承載這些藍圖的必定是一個穩定的綜合國力以及開放合作的大國心態。中國在太空合作方面的姿態有目共睹。然而,在“太空競賽”的邏輯下,一個國家航天實力的崛起往往被打上戰略擴張的注解。早在去年天問一號發射時,就有一些這樣的聲音存在:認為中國躋身火星探測行列是為了加大對太空主導權的爭奪。然而中國一貫強調和平利用外空,積極開展有關國際交流合作,從分享航天發展的成果到承諾向世界開放空間站,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無意參與所謂的“太空主導權爭奪”。
“得道者多助”,保持開放姿態的中國也迎來了諸多合作夥伴與合作項目。事實上,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與國際合作息息相關。以天問一號為例,此次任務還有歐洲航天局以及法國、阿根廷、奧地利等國家和組織參與合作,在軌道跟蹤、數據中繼等方面提供支持。
國際社會樂見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太空事務合作的過程中實力不斷增強,而在太空探索領域的“中國機遇”也給予未來國際太空叙事更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