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遏制過度醫療 中國醫改“急診”
http://www.CRNTT.tw   2021-05-12 00:14:42
 
  中國有自己的傳統和現實,走的是自己的路。公立醫院是最主要的就醫點以及醫療費用發生地。中國公立醫院改革之路是從預算制經由自主化階段走向法人化甚至私營化。但中國公立醫院改革推進緩慢,多數仍隸屬於政府行政管轄,沿襲計畫經濟時代的組織架構、用人機制和運營模式。公立醫院數量雖多卻競爭不足,何況醫療體系因為客觀存在的信息不對稱本身即帶有壟斷屬性。而中國民衆普遍生病沒空養,急於治愈。門診費用低,好醫生都集中在好醫院,病人不管大病小病就往大醫院跑,大醫院收治病人越多收入越高。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行多管齊下的價格管制措施,但實踐證明價格管制無法解決藥價虛高、過度醫療問題。行業特點、有缺陷的市場、不完善的制度和社會複雜現實叠加,最終導致醫療資源既大量浪費又相對不足,醫患矛盾頻發。

  評價一個國家醫療健康體系的首要指標是人均預期壽命。從這個角度看,1949年後的中國在健康醫療和提高國民健康水平上取得了驚人成就。194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歲;到1978年中國仍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但人均預期壽命已提高到65.9歲,30年增加30.9歲,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水平。這足以證明中國建立起了廣泛覆蓋城市和農村人口的有效衛生醫療體系。1978年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與同期經濟發展績效相比卻差強人意。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78年的65.9歲提高到2018年的76.7歲,40年提高10.8歲。同期全球中等收入國家和中上等收入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分別從60.0歲和64.4歲提高到71.9歲和75.3歲,增加了11.9歲和10.9歲--但其人均GDP年均增長率僅為中國1/3。盡管市場化方向的改革是必要的,但1978年後中國整體醫療服務質量提高水平遠低於中國人均收入增長後應有的水平,也沒能反映出中國的制度特色。

  醫療體系容易出現道德風險,易被利益集團綁架。醫療改革對全球政府而言都是難度系數最高的課題,不大可能一蹴而就。2009年啓動“新醫改”以來,從整合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制度到加強兒童醫療服務改革,從大病保險到推進家庭醫生制度,從推進分級診療到規範社區衛生服務慣例,全民醫保和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成績斐然,給緩解過度醫療現象開辟了空間。但新醫改所面臨的形勢也十分嚴峻,2019年中國醫療費用支出相比2008年已經增加5倍達到6.6萬億人民幣;與此同時慢性病已占到中國77%的健康生命年損失和85%的死亡誘因,已經十分接近發達國家。慢性病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巨大影響,造成巨大身心和經濟負擔,中國醫療健康體系對慢性病檢測治療、長期照護的保險和服務供給還極不適應。全民醫保有封頂金額限制,超額需要全部自費,過度醫療會讓更大人群難以承受。過度醫療再一次被推上輿論浪尖無疑是件好事,醫療健康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關乎從微觀到宏觀全社會的命運,切不可讓醫改滯後成為中國社會和諧發展的瓶頸。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