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15日,中印在加勒萬河穀發生了衝突。圖為加勒萬河穀衛星照片。 |
中評社香港6月29日電/印度總理莫迪2017年6月2日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一場小組討論會上說:“我們確實與中國存在邊界爭端。但過去40年,(雙方)沒有因此開過一槍。”
香港亞洲時報網站6月24日發表尼泊爾特裡布萬大學訪問學者比姆•布特爾的題為《莫迪如何成了對華“椰子”戰略的受害者》的文章,文章說,在兩周後的6月16日,印度和中國在邊境地區的洞朗對峙爆發,一直持續到當年8月28日。
雖然在目前的拉達克對峙期間,雙方可能確實未在加勒萬河穀開過一槍,但6月15日,20名印度軍人在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暴力衝突中喪生。
自莫迪2014年擔任總理以來,印度的對華“戰略”出了什麼問題?
答案簡單明了。莫迪已經成為對華“椰子”戰略的受害者。
“椰子”一詞有時被用來形容外表屬於一種類型、但內心屬於另一種類型的人,在這裡用於形容政策。雖然椰子外表堅硬,看起來不好對付,但裡面很柔軟。它外表看起來強大,但內部卻很軟弱。因此,椰子是一個矛盾體。
在本文中,我使用椰子一詞代表多種含義。
首先,它代表印度自相矛盾的戰略。印度文明代表著一種不同於“西方”的世界觀。盡管印度具有深厚的文明并且是一個有抱負的大國,但在對華政策方面,印度的戰略家們卻采納了“西方”的戰略思維。除此之外,印度職業外交官、戰略分析家、外交事務記者和具有輿論影響力的人士均來自政治、軍事、經濟和官僚界的精英群體。他們在國內外的精英學校和大學接受了教育。其中大多數人表面上支持印度教民族主義,但實際上更傾向於接受與“西方”結盟。
其次,印度戰略家認為,印度已經強大到足以成為全球超級大國和關鍵參與者的地步。但是,印度在經濟、政治、戰略、技術和軍事方面均落後於中國和美國。通過與美國簽署基礎性協議,印度假裝自己是亞洲的一個超級大國。但事實上,印度連一個成功的南亞參與者都算不上。莫迪就任總理後,印度失去了南亞的朋友和盟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