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對外貿易逐漸穩定,中國經濟活力復甦可期
http://www.CRNTT.tw   2020-06-12 07:55:54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2020年5月,中國貨物貿易出口1.46萬億元,同比增長1.4%,延續了4月的增長態勢。在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全球經濟活動停滯、國際貿易大幅萎縮的大背景下,中國對外貿易的成績難能可貴。

  中國網發表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周密文章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經濟危機具有鮮明的特點,危機爆發時全球供給與需求並未出現明顯失衡,疫情的影響更像是給經濟活動按下了“暫停鍵”。然而,經濟活動所需資金的時間價值依然需要支付,在無法產生現金流的同時,很多企業都可能破產。

  解決此次全球範圍的經濟危機最根本的是開發有效的疫苗,但在短期內無法完成這一任務的情況下,努力調整經濟發展模式,重新連接斷裂的全球供應鏈,將成為一國重新建立或鞏固發展優勢的重要路徑。

  文章分析,回顧歷史,經濟危機帶來的衝擊往往並非只是負面,積極主動的國家往往具備轉危為機的能力。20世紀20年代末,經濟大蕭條後的美國改善了金融管理模式,優化了資源配置的效率。戰後的日本大力發展汽車、半導體等產業,形成了獨特且持久的發展優勢。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貿易持續萎縮,中國也難免受到衝擊。但是,在貿易總量下降的同時,中國對外貿易的全球占比卻逆勢上升。WTO的貿易統計報告顯示,2008年全球貨物貿易出口額為15.7萬億美元,中國出口額占比9.1%;2018年,全球貨物貿易出口額達到18.9萬億美元,中國占比增加到13.1%。照此計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的10年間,經過危機的再平衡,全球貨物貿易出口實現了1.9%的年均增長,而中國同期則實現了5.7%的增長。

  貿易的增長從不是無緣無故的。發端於美國次貸危機的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後,無論是金融層面的虛擬經濟,還是實體需求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歐元疲弱、歐洲經濟面臨持續壓力,美國經濟復甦但杠杆水平下降,對金融創新限制增加,國際市場需求發生了結構性的顯著調整。為了應對外部市場的不確定,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與有意參與的國家或經濟體一起,通過可持續的協同合作,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推動跨境產業鏈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後,全球需求並未因疫情而減少,但需求的延遲增加,一些國家採取的干預企業依市場供需決策的做法增加,從而明顯增加了經濟復甦的難度。歷史經驗表明,以鄰為壑的經貿政策容易因為其他國家的報復而使各方都無法獲益,只有通過合作,共同迎接挑戰並採取主動的措施加以應對,才能夠為經濟的重新復甦注入活力。

  在率先控制疫情擴散後,中國經濟的復工復產走在了全球前列。疫情嚴控期短暫的停工對於中國供應鏈保障韌性的影響極為有限。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後續措施的持續推進,中國在製造業安全復工、通過特殊措施開放重點國家專業技術人員入境工作等方面做出的積極努力,為全球各方抗擊疫情的醫療設備、防護物資生產、重要原料藥生產提供了重要保障,甚至彌補了因部分國家生產能力停滯而出現的供給缺口。

  文章指出,4月以來的貿易數據提供了直接支撐,疫情對全球市場帶來猝不及防的衝擊主要集中於3月和4月,此後各國強化了公共衛生防疫舉措,市場對因此造成的衝擊也更有準備。下半年的貿易儘管仍面臨壓力,但受市場不確定預期影響可能相對更小。

  中國經濟的韌性更表現在主動的調整和適應上。面對外部環境變化的衝擊,中國持續推動開放,通過海南自貿港、金融業加快開放舉措落地、持續推動完善營商環境等做法向世界釋放了明確的開放信號,成為疫情下國際投資獲得安全產業環境和長期投資實現穩定發展預期的有競爭力的目的地。

  電商企業積極拓展供需網絡,提高服務效率,創新業務模式,實現了疫情下業務的高速增長,也增強了生產者和消費者對電商消費模式的黏性。線上會展活動、網絡會議、在線教育、休閑娛樂、網上醫療等服務貿易模式獲得追捧,成為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疫情也促進了中國國內消費市場的發展,步行街、夜經濟、地攤經濟,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潛力的發揮將成為中國經濟活力更可持續的新動力來源。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