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交通銀行北京市分行營業部的櫃台工作人員在清點百元鈔票。新華社 |
中評社香港5月20日電/疫情過後,現金在我們生活中的地位將顯著改變。美國不久前進行的消費者調查顯示,許多人已然非常習慣綫上支付,以至於記不得錢包放在哪裡了。解除隔離後他們打算保留這個方便的習慣。其他國家的情況可能也類似。
俄羅斯《獨立報》網站5月18日載文《中國的數字革命——為何央行加快向國家數字貨幣過渡》的文章,作者系俄羅斯中央銀行前副行長、俄國民經濟和國家行政學院金融系教研室主任康斯坦丁•科裡先科,文章說,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在疫情暴發前的調查,絕大多數國家的綫上支付占比正在提高。不過,無論聽上去有多難以置信,現金的占比(比如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也在提高。這在很大程度上與負利率和接近零利率有關。此外,在抓稅收和控支出的情況下,現金仍是幾乎唯一的匿名支付方式。
與此同時,現金流通領域的結構性變化在疫情前開始并持續,但因疫情獲得新動力。這指的是央行向性質上類似於加密貨幣的新貨幣過渡。
多國央行過去數年一直觀察著加密貨幣世界的發展動向:有些國家允許流通加密貨幣,比如日本;有些國家加以限制,比如美國。中國則意識到,這種貨幣發行和流通的新技術具有巨大優勢。
例如,4月22日,中國試點新的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與人民幣一比一兌換,是中國境內的合法支付工具,試點地區包括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和深圳。
可使用數字貨幣的地點將包括當地酒店、自動化超市、郵局、面包店、書店、健身房和一些外企。計畫到北京舉辦2022年冬奧會時,數字貨幣將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啓動。這僅僅是個開始。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未來5年30多個國家計畫啓動自己的央行數字貨幣。
為何需要數字貨幣?這在實際運用中意味著什麼?“自我隔離”期間我們確信,在獲取服務或購買商品時可完全排除與他人直接接觸。在我們對面的賣家成了電腦軟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