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化危為機釋放經濟潛能
http://www.CRNTT.tw   2020-03-29 10:28:44
  中評社北京3月29日電/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產業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疫情對產業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科學應對、危中思變,才能趨利避害、化危為機,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能量和巨大潛力。

  人民日報發表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清文章提出,跑出新興產業的加速度。這次疫情中,一些傳統行業受衝擊較大,而無人配送、在線消費、人工智能、智能製造等產業都打開了新空間、邁上了新台階。比如,疫情給在線教育提供了一次超大規模的試驗機會,未來有望實現較大增長。又如,為防控疫情、避免人員交叉感染,無人工廠、無人車間不斷湧現,人工智能產業得到發展良機。緊緊盯住新的產業增長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及時調整和推動未來產業發展,才能把這次疫情中的經濟亮點變成撬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點。

  打造傳統產業的升級版。這次疫情給餐飲、影視、旅遊等行業帶來不小衝擊,但也帶來了重塑、轉型的契機。比如,在餐飲領域,已經開辟線上業務的餐館,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在家電行業,空氣淨化器等與健康相關的電器銷量上升,智能家居行業受影響很小。瞄准市場新機遇、捕捉市場新需求,堅持用新理念、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抓住研發、品牌、營銷、體驗等關鍵環節,不斷催生新消費、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就能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

  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這次疫情說明,在醫療、衛生、教育等領域,我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面對突發疫情,是否具備相應的應急能力和充足的應急資源?推廣線上教育,如何縮小“數字鴻溝”,確保偏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的孩子也能“停課不停學”?此外,以5G、特高壓、充電樁和軌道交通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與需求相比仍較為滯後,亟待加大建設力度。抓緊補上公共服務、民生設施、社會治理、應急體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短板,進一步強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供給數量、提高供給質量,才能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平衡、協調、可持續。

  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疫情期間,從病毒基因測序、診斷試劑盒研發,到紅外測溫設備普及、三色健康碼應用等,前沿技術在防疫中大顯身手。這啟示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當順勢而為,緊跟科技潮流,推進科技政策和體制創新。比如,建立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整合利用機制,加快突破技術創新薄弱、缺失環節以及關鍵核心技術;建立企業創新需求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供給的對接機制;優化引人留人機制,培育產業領軍團隊與領軍人才;落實減稅降費各項措施,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等等。下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才能在未來發展中占得先機。

  文章指出,危中有機,事在人為。疫情之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同時把握好新機遇新空間,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產業鏈整體水平,對衝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經濟潛力巨大、動能強大,將其充分挖掘和釋放出來,必能風雨過後見彩虹,實現高質量發展。



          
】 【打 印】 【評 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