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帶一路”能够落實這些標准,將為金融市場(尤其是在香港和新加坡)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助力構建全球基礎設施融資結構的改革。
共建“一帶一路”的第二大突出特點是,“一帶一路”投資將為共建國家帶來長期效益。在“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正積極鼓勵供應鏈多元化,特別是希望以高新技術生產取代高產量勞動密集型產業。
這不僅為尋求發展的地區企業提供了機會,也為曾自然地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的國際企業提供了其他選擇。
對東盟、中國和國際投資者來說,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接觸日益加深有助於其經濟提振,并將惠及整個地區。“一帶一路”帶動的經濟增長有可能加快該地區中產階級的壯大,使制造業投資目標從出口逐漸向本土消費轉移。
但東南亞要從上述機遇中充分收益,也應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東南亞能够重啓10餘年前發起、目前陷入停滯的東盟一體化計畫,該地區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將大大增加。
東南亞地區總人口約6.5億,國內生產總值達2.4萬億美元,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市場,也是布局分布式供應鏈的理想選址。但其發展受到地區關稅和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阻礙。
這些因素推高了企業的成本,當地企業希望從零部件制造進入供應鏈的下一環節,或為當地消費者生產成品。消除壁壘的負面影響是有限的,因為該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意味著,不同經濟體不太可能直接競爭同一業務。而其潛在好處則是巨大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估計,消除亞洲的貿易壁壘將使地區內的進口增加76%。
“一帶一路2.0”為東南亞進入下一個增長階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對透明度的新承諾預示著,一個可見的夥伴關系惠及各方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