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調查動機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民政部等31個部門簽署的《關於對婚姻登記嚴重失信當事人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公布。該備忘錄提出,對婚姻登記中的相關失信責任主體開展聯合懲戒。
31個部門針對婚姻登記嚴重失信行為簽署備忘錄,再次引起社會對虛假婚姻問題的關注。在現實生活中,虛假婚姻背後有哪些推波助瀾的因素?《法制日報》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近年來,“假結婚”“假離婚”現象在多地頻現,衝擊社會公序良俗,挑戰法律權威。
《法制日報》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圍繞辦理“假婚姻”,逐漸衍生出“各環節角色明確、分工協作”的利益鏈條和灰色市場。
中介服務“周全”
服務“周全”——這是因未婚懷孕而試圖通過“假結婚”獲得准生證的“准媽媽”楊珊(化名),對“假結婚”中介的評價。
楊珊告訴記者,對這些中介而言,此類交易雖然是有違倫理道德的地下交易,但中介卻有各種合同協議,並且經驗豐富。
“對於懷孕初期提出要辦准生證的女性,中介不是勸說盡快辦理,反而會先進行一些關於產檢等知識的科普性告知。通常情況下,這些中介會幫助懷孕三個月經過唐氏篩查的女性辦理‘假結婚’和之後的准生證。”楊珊說。
|